徐教院附小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规划(讨论稿)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12-01

2007年—2009年)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校共有在编在岗教职员工46名,学生数585人,师生比例112.7

从年龄来看,平均年龄34.6岁,其中45岁以上4人,占8.7%左右,40岁以上6人,占13.1%左右,40岁以下 36人,占78.3%左右。

从教师学历层次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共44人,占95.7%,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2人,占26.7%,本科在读15人,占32.4%,大专以下2人,占4.4%

从教师职称来看,小学高级职称24人,占53%;据目前统计至2009年中高入档的有17人。

(二)优势

1、学校站在新的起点,教师们对事业和前途充满希望和憧憬,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较强,整体面貌积极向上。

2、经过两年调整,教师队伍结构较为合理,年富力强,除个别教师,基本已经迈向了成熟期。

3、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三年内学历达标应该不成问题。

4、部分教师有一定潜力,个别教师有一定特色,可以带动一批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和提升水平。

(三)劣势

1、从职称分布看,中级职称已经满额,然而高级职称教师编制空缺,可见整支队伍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

2、从队伍的整体实力分析,教育教学特色不够明显,个人专长不够突出,整体学科建设中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名师,骨干教师数量不足,综合实力急待增强。

3、绝大多数教师从未独立承担过教科研工作,尽管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意识和理念,但付诸行动颇感困难,科研能力较弱。

4、从管理上看,学校刚刚起步,百废俱兴。因此聘任机制、竞争机制、考核机制以及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区师资工作会议精神》和“小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树立“为教师成长服务的意识”,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全面和重点相结合、基础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多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原则,突出时代性、创造性、实效性,鼓励教师自信、自主、自律地追求内涵发展,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又能满足不同需求教师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的有效机制。

(二)目标定位

1、总体目标

初步建设一支知识视野宽泛、业务能力不断提升、愿意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打造“师风”:博识、善导、敬业。

2、具体目标:

1增强育德能力:初步构建起“温馨课堂”,养成良好的“为人师表好习惯”,深化“德育艺术化”,培育德育骨干队伍,增强育德实效。

2)胜任教学工作:大部分学科都有12名在区内较有影响力的“中心组成员”或“骨干教师”,建立第二梯队,形成一批校级教学骨干,逐步构建第三梯队,使所有教师胜任自己的工作,争取中高职称人数突破零纪录。

3)提升整体学历:鞭策督促青年教师进行高一层次学历进修,三年内实现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0%以上

4)培育信息素养:继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45周岁以下教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从网上获取教育信息的技术。

5)完善自培机制:继续完善学校教师培训模式,不断健全自培功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遵循原则:

1、坚持个人努力团队智慧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打造特色整体提升相结合的原则

 

 

四、实现目标的主要举措

(一)继续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师德修养

1、组织不同层面对象学习市、区、学校颁布的《教师守则》和《教师须知》,依法推进师德建设。

2、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树立榜样,挖掘典型,发扬精神,在学校里营造良好的敬业爱生的氛围。

3、每年评选校级“三奖”,从中推选人员参加市、区各种评优,有效组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

4、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和文明组室评选的重要内容,坚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二)不断完善学校自培机制,探索多样、务实的教师培养模式

1规范校本培训,推进教研组建设。通过校本培训制度建设,开展扎实的系列学习活动,促进教研组功能的优化,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丰富教研活动的形态。以“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研究为抓手,继续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不断提高的教研之路,把不断学习、积极研究作为教师职业生存的方式。继续抓好教师的梯队建设,创设条件,促进各个梯队的教师都能不断发展。

2鼓励外出学习,支持学历再进修。通过制定《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制度》规范管理,全力支持教师参加包括高一层次学历提升在内的学习进修,引导教师走出校门增长见识、开拓视野,鼓励参加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督促教师不断追求个人学历的再提升。

3推动专业发展,建设达标学校。完善学校师资自培机制,健全制度,设置机构,专人负责,坚持“因人施训”、“因需设训”的原则,加强培训活动的全程化管理,及时总结,向外辐射;对照评审要求,提炼发扬优势,弥补不足,努力创新,扎实工作,积极申报,争取达标。

(三)借助校园网平台,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效率

1、开展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学校信息部门每个学期举办培训活动,传授新的信息技术,培养教师自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的意识和能力。

2、利用教师成长记录平台,帮助教师养成积累第一手的教育教学资料的习惯,并以此促进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反思、改进、总结。

3、建立并利用校园网平台,尝试开展校区间远程教研活动,拓展教研活动的时空,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4、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师培训、学习的资源,使教师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信息,了解最新的教学研究动态。

5、开发校园网学生课业评价数据系统,为教师自我专业评价提供客观的数据资料。

 

五、保障措施

(一)体制保障

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考评制度,把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成效纳入校长、主任、组长考核的范围,把是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评聘和奖惩的依据。

2、实行例会制度,定期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进行汇报、评估、监控,及时总结成绩和不足,推动这一工作。

3、把教师专业发展纳入个人业务考核,跟结构工资和奖金分配方案挂靠。

4、继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使师资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各个主要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师资建设工作的责任人,从各个方面保障师资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5、继续深化项目化管理。通过项目化管理,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6、研究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将教师发展状况的评估与教学质量评价联系起来,用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激励教师更好地自主发展。

7、继续完善培训制度,使培训活动常态化、多样化、长效化,使教师通过各类适切的培训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组织保障

1、建立并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协调机制。

2、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行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负责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组织落实、指导、监控、评估,实行岗位责任制。

3、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规划,各部门和各项目组制定工作计划,认真贯彻指导思想,推进该项工作。

4、继续发挥教院教研员、德研员、科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同时邀请专家对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定期提出建议,定期到校听课,分层次地指导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改进、研究。

5、成立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线教师组成的教师发展联盟,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示范带教作用,促进教师发展。

6、继续开展专题学习活动,为教师推荐优秀的专业书籍,指导教师阅读,并组织活动帮助教师将阅读体会融会在实践活动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7、学校继续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学校定期举行专业竞赛、交流活动,给予教师展示才华、锻炼技能的机会。

(三)经费保障

1、            挖掘潜力,依托上级主管部门,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

2、            注重软件的投入,完善教师专业培养投入机制,加大力度,满足需求。

3、            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确保研发经费。

4、            对进行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并获得文凭的教师,给予奖励。

(四)监督保障

1、成立由社区、家长、学生、教师代表组成家校联合会,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2、继续发挥校内教学质量管理部的作用,做好常规质量监控工作。

 

五、分年段实施规划:

第一阶段:合作对话,共谋发展(2007年)

(一)关注教师需求,在专家的引领下,有效地促进内涵发展。

教师发展的关键在于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提升需要依托于专家的引领,注重纵向的理念更新,注重反思自身行为。我们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了解到渴望得到以下内容的培训指导:

1)、需要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引领,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

2)、需要有关课例的专业培训引领,体现高层次的专业引导。

3)、需要专家跟进的过程性指导,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研究。

4)、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帮助解决职业懈怠问题。

5)、需要构建一套校本培训体系,促使产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二)关注课堂实践,在专家的参与下,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1、我们将借助教院力量,邀请教研员、专家走进课堂,定期“会课”,对我校各学科教学进行全面摸底,真实地了解和诊断学校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2、从教学实践层面入手,及时发现学校教师理论水平的欠缺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培训和理论指导。

3、针对学校的教学现状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使教师将教学的先进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

4、在日常教学中,与师院专家建立联系方式,教师能随时与专家沟通、交流,以期专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提供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和教学建议。

 

第二阶段:实践生成,反思建构(2008年)

(一)、与专家联手,打造教师“三级”梯队。

学校将全校教师划分为三级梯队,即“名师”、“优师”、“青师”,分层培训,全员提升,为每位教师创设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促进不同梯队教师不同程度的发展。

1、“名师”梯队:

1)由获得区级以上(含区级)奖项获得者、学科中心组成员、骨干教师等称号的教师组成。

2)每位成员都将成为教育、教学的带头人,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能最密切地与专家接触,得到有效的支持与指导。

3)每位成员至少担任一名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定期开展观摩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对指导青年教师有突出贡献的成员,学校将给予优厚的物质待遇和精神鼓励。

4)积极参与编写校本课程。

 

2、“优师”梯队:

1)由校级教学能手、中心教研组教师、优秀教师等教师组成。

2)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致力于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法,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3)每学期每人至少开一次教学研讨课,扩大自己的影响和知名度。

 

3、“青师”梯队:

(1)    是由工作时间不足五年的教师组成。

2)努力的方向是:重视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开展学情调查研究,养成行动研究的习惯,注重教育教学经典名著和新课程理论的学习。

 

(二)、与专家合作,开展“参与体验”式校本培训。

学校尽可能地创造时机,让教师与专家、教授一同置身于教育教学实践,在体验参与中,在交流分享中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实现自我提高。

开展参与体验式教师内涵发展培训,首先是引导教师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角色定位,其次是要学会尊重他人,用情投入,用心去感受他人的真情,同时还要树立大教育发展观,使自己的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

 

(三)、与专家同行,提供更多学习进修切磋的机会。

学校将选派部分干部、教师走出校门,与专家并肩同行,能走进高一小学、世外中学等校际联动校的大门,提供更多进修切磋的机会。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加强自身专业化水平。

 

第三阶段:专业提升  长足发展(2009年)

(一)、评选“附小十佳教师”,塑造品牌教师。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我校骨干教师专长,加大培养青年教师工作的力度,我们将重点开展集中培训,带动一批教师早日成为“名师”,并尽快生成一流的教学思想。我们将组织开展“十佳教师”的评选,并广泛邀请各级专家对入选教师进行高层次带教和跟踪诊断,帮助他们概括、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为其召开教学思想研讨会,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中长期业务培训机会,为他们尽快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助力。

 

(二)、建立“科研工作室”,创建学习型组织。

随着师资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在经过一系列的讲座、培训和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将建立“科研工作室”,以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为载体,以实现全校教师的内涵发展为目标。在科研工作室更为规范的运行中,使每位教师形成自觉研究的习惯,将生活、工作、学习和研究一体化,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