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荣八耻”专题学习——徐建新事迹宣传资料
作者(来源):转载党工委文件    发布时间:2006-04-18

垃圾坊文明坊

———记徐汇区长兴坊原居委会主任徐建新

 

 

第一次召集楼组长开会,一紧张就结巴的他憋得满脸通红,手上讲稿一直在抖。

可就是这么个口讷的人,却让 1204户居民对他永存感念———“从前我们以住这儿为耻,现在我们以住这儿为荣!”

当初听说他生癌,居民急将募捐告示贴在小区大门口,标题八个大字:救救我们的好兄弟!

上月他不幸病逝后,居民含泪做了 53朵洁白纸花,献给 53岁的他……

昨日,小区新年度文明创建会成了追思会,追思他全心全意为居民……

究竟凭什么魅力,让百姓如此动容?他以服务人民为荣,领一方百姓知荣辱,促一方社区建和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一生只做过两个小区的当家人,却把两个落后小区都成功创建为“市级文明”。

他,就是徐汇区康健街道长兴坊原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建新。

  

 

 

望着树枝上那个刺眼的破车胎,徐建新摇头苦笑。当天街道文明检查,一大早就有人存心出居委会的洋相。新官刚上任,便来下马威。

难。小区 1204户,三分之二是动迁来的,低保、残疾、老人多,“两劳”、吸毒人员也多。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狗粪到处是,垃圾扔下楼。所以,会有居民这般真切的耻辱感———“以前人家问我住哪,我都含糊说上师大对面,再问,就说家得利超市旁。万万不敢讲长兴坊,一讲都晓得,‘垃圾坊’。”

所以,当徐建新后来提出创建市级文明小区时,谁听谁摇头:天方夜谭。

可是,一年过去实至名归。

如今,就在小区门口挂过破车胎的那棵树下,为了不让外来车辆乱停放,居民们纷纷自发站岗,白发苍苍的老人将身扑在要硬闯的自行车上……“邻居”长丰坊原居委书记曹篧由衷地说:“徐建新最大的成功,不是评上市级文明小区,而是把人心凝聚起来了。”

长兴坊的风气,真的变了。

  

 

第一次楼组长会议,台下窃窃私语:“这个人连话都不会讲,搞得好我们小区?”

采访中记者也反复追问:这样一个言语不多的人,究竟靠什么创下奇迹?

居民们翻来覆去,回答始终是:“他把我们一件件小事当大事,我们就买他的账!”

他帮 84岁居民赵不燎清洗一张张沾染粪便的钞票,径直把手伸向数百个食物、垃圾与钞票混装的塑料袋,从一地大小便星星点点混杂中,一张张地掏,一张张地洗,一张张地晾,一百两百、一角两角、一分两分……

他大年夜专守孤老孙佩德家门,仅仅因为她的“怕”。一次闲聊,家住一楼的孙老太说起除夕炮仗“蛮吓人”,心细的徐建新就记牢了。又是一年除夕到, 23时 55分,孙老太打开家里所有的灯,缩在床角屏息静待———门外响起温暖声:“孙阿姨,你不要怕,我就守在你门口……”

正是这样一位群众的贴心人,让老人们都亲热地管 1953年生的他叫“儿子”:想吃面包,“儿子”会去买;马桶漏水,“儿子”会来修;银行存钱,也干脆一并请“儿子”代劳。

居民李莉萍红着眼圈说:“他靠默默做的一件件小事感动了我们”。正是这样一位小区的带头人,让居民心甘情愿跟着他,一起知荣辱、树公德、创文明。

小区创建文明有两大难:数百户杂物堆放,数十家破墙开门。家家都图一己之便。“为了我们小区,我要管,管到底。”徐建新带着居委干部一户户上门去苦口婆心,一家家主动去肩扛手提。那天扛个废浴缸,突然他唇发紫、腿发软,一直瞒着的心脏病撑不住了……

居委干部赵秀兰记得,多少次晨光里,徐建新带着他们提前一小时上班,把数百自行车一辆辆搬置整齐。居民群众王春娣记得,多少次路灯下,徐建新还在兜来兜去捡垃圾。他曾拦住女同事,抢先自己用手抓起草丛里的粪便;他曾不慎抓到玻璃划伤手,还坚持到捡完才包扎……

当众闹骂的,踢破桌子的,当胸给过一拳的,最后都在徐建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笑脸前,在好言好语反复沟通的真诚里,在千方百计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的奔走中,软化了铁石心肠……

人心都是肉长的,真心换民心:砍向管理员的菜刀放下了,指着老母亲骂的手放下了;摔过居委杯子的,天天为小区报栏换起了报纸;三天两头打架的, 3月 5日摆开修车摊学起了雷锋。

最难忘的是那一次——— 62号 1楼魏家故意让天井积水发黑发臭,再用棍击、溅脏二楼衣被。徐建新三顾茅庐,终于说动通阴沟,可两家都不愿动手。弯腰,半跪,徐建新伸手下去掏,群群飞虫嗡嗡乱窜,黑乎乎一团又一团,尽是恶臭垃圾泥。老魏感动了,送来大红感谢信。而徐建新的一条痛风老病腿,不知肿了多少天……

深切地以服务人民为荣,真切地和居民荣辱与共。

徐建新以他从工人子弟小学起所受的传统教育,以他上山下乡那一代人的坚韧精神,以他曾在工厂 20多年始终如一的朴素真情,满腔热忱在转岗后为民服务,点点滴滴,桩桩件件而又岁岁年年。徐建新日复一日,“垃圾坊”日新月异。

这位普通共产党员翻来覆去说的最多就一句:“为居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

讷于言,勤于行。居民应兰芬噙着眼泪告诉记者:“在徐建新身上体现了一种人格魅力,高风亮节,他是我心目中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门卫实在忍不住了,那天好奇发问:你们来看的这户人家,到底当多大的官?

回答自豪微笑:“这个官就比我大一点,我是居民,他是居民干部。”

2004年 10月 30日,长兴坊通过市级文明检查当天,徐建新在验收结束后自己骑车进了医院。一天前,他已经大便出血。不久后,他被确诊为胃癌。

从此直至今年 2月他去世,长达 15个月里,居民自发看望没断过。

多少老人,为看一眼病中的“儿子”,互相搀扶着一步步挪到徐家楼下,累得在电梯旁直喘气;多少人家,一拨又一拨含泪而来,却在电梯口约定不许哭,要送上笑容与灿烂;楼房李阿姨难忘,那天两位残疾人拄拐而来,偏巧徐建新去化疗了,两位残疾人就在楼下足足等了两小时,没等到,回去几天又来了……

长达 15个月里,徐建新也一直牵挂着小区:见来访居民就关切询问,帮新居委主任洪凤英出谋划策,“直到后来他病重,和我们家人说话都没力气,可接到居民电话,一聊能聊半小时。”

一居民偷偷告诉记者:为了徐建新的病,她前后四次去烧香磕头,“我和他开玩笑说,你和傅彪长得像,他这个好人走了,你这个好人可不许走!”

一孤老已年岁糊涂,采访时啥都记不清,可当初一听“儿子”

病了,颤巍巍紧捏 100元养老金赶到居委会,一定要为“儿子”买点补品。“快点好起来,我想他了。”

还有那次以徐建新为原型,街道沪剧队第一次自编自演《群众贴心人》:三个半天的赶排中,所有参演人员视线模糊; 12分钟的演出里,台上台下泪眼汪汪、泣涕一片……

谁以服务人民为荣,人民就以谁为荣。

  

 

今年 2月 2日,年初五,徐建新病重去世。

他走之前,正值申城连日雨雪,众多居民却依然顶着寒风自发探望。 1月 26日下午,中共徐汇区委书记茅明贵上门亲切慰问。书记坐在床头拉着徐建新的手,听到了这样一句话:“请不要在我身上用药了,组织上的钱不要再用了。”

他走之前,亲笔遗书“至我病情严重时千万不要进行抢救”,且“遗体捐献”、“不举行追悼会”。居民们真的很“恨”,“连最后一面都不让我们见?!”可徐建新这样告诉来探望的居民:“办追悼会要麻烦很多人,就算是光来参加,也至少得用半天……”

他走之前,常叫爱人替他看望困难群众。直到病逝第三天,大年初七,爱人还遵照徐建新生前的再三嘱咐,去看望小区一家残疾姐妹,新年带丧不便进门,就请门卫转交了个包裹,一罐奶粉、一盒点心,还特意附了一句话:老徐说了,请代他向小区居民们问个好。

老徐,我们听见了……

 

 

 

以服务人民为荣
——二记徐汇区长兴坊原居委会主任徐建新

 

 

在小区居民心中,已故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建新,就是一个能掏心窝子的家人。

———“老人们都叫他‘儿子’”;“我们当他自家兄弟”;“孩子们叫他舅舅、叔叔”……

居民反复念叨的,是他捡垃圾、修马桶、通阴沟等点滴小事;居民牢记心头的,是他勤勤恳恳却不善言辞,当众发言时口吃脸红,讲稿还抖得。

如今,家人病逝,怎不心痛;家人远去,怎不悲泣。难忘!这个口拙的家人说过最似豪言壮语就是:“为居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

  

 

第一次采访,刚坐下,一居民开口说今天恰是徐书记的四七日,哗地眼泪就下来了。
  第一次采访,耄耋老人一遍遍泣道:“这么好的人不该死,我年纪大了,应该我去的呀。”

说的人泪水汪汪,记的人埋头疾写,不敢抬头、不忍看。“我的腿动不了,当初开店,工商税务都得妻子背我一家家跑,每次进货,十几箱也得妻子一箱箱扛。”残疾人张海良永远忘不了,是徐建新来了以后,第一次碰见进货就捋起袖子帮着搬,一搬就是四五年。“男儿有泪不轻弹,以前说起妻子我才会哭,可年初听说小徐走了,眼泪马上掉下来。”

一条汉子泣不成声。前天小区追思会上,张海良坐着轮椅缓缓上前,对着遗像大声喊:“小徐,我来看你了。”

曾在徐家楼下苦等 2小时的居民纪清桂姐妹,姐姐 67岁,妹妹 63岁。“说真的,只恨自己拄拐杖不方便,没法三天两头去看他……”因为,拿他当家里小弟;因为,大小事都麻烦他。家里老母亲休克了,醒后吐得全身一塌糊涂,赶来的徐建新稳稳背起老人送医院;家里煤气管坏了,徐建新放下碗筷, 5分钟就到,忙活近 1小时;家里电视机插头松了,姐妹人矮看不到,误以为坏了,徐建新又急忙扔下烧菜大勺跑来。

纪清桂哽咽:“他生病还瞒我们,直到不好了我们才听说,赶紧去看他。瘦得只见耳朵了,他还笑着安慰,说休息好了就来看我们。”

白发人送黑发人。 84岁孤老赵不燎说起徐建新帮他清洗沾粪的钞票,摇着头,喃喃只一句:“小徐的好,十年如一日,十年如一日。”每周一次骑车穿越大半个城市、到虹口替老人交会费的,是徐建新;一通电话随传随到、耐心推轮椅陪老人逛街的,是徐建新;四年前老伴不行了,急救担架进门就被臭气熏得转身,这时站出来送院的,还是徐建新。

如今,代管收支的“小徐”不在了,留下厚厚一本账,明细款项、单证票据、老人亲戚的见证签名,一页一页,密密麻麻,直至 2004年 10月“小徐”患癌……

  

 

都记得,都记得,去年春节,病重的徐建新打来温暖的拜年电话。值班的居委干部听到了———“新年好,你们辛苦了”;一户户小区居民听到了———“新年好,新年好!”

业主委员王鸿兴铭记,陪同市里验收文明小区那天,徐建新一路强忍胃疼,可脸上始终笑眯眯;居民周女士动情,去年 9月她丈夫住院开刀,竟意外收到垂危的徐建新托人捎来的慰问品;居民钱先生难忘,徐建新家远,大冬天就在办公室吃冷午饭,从不愿麻烦居民用微波炉热热,就连弥留时也坚持一生都不麻烦他人,死后无偿捐献遗体。

还有,平时哪位居民晨练没露面,徐建新必联络问候。一次国庆长假后,居民金阿姨两天不见人影,旁人都以为她旅游未归,徐建新却很紧张,打电话到金家,知她遭遇车祸后,唉声叹气直怨自己提醒不够,“没保护好小区每个人”。

还有, 77岁“空巢老人”张阿姨聊天时无心一句:某某牌面包好吃但可惜路远,“儿子”也会借午休时间不声不响骑半小时车替她买回。

还有,现在的居民活动室是原先的居委办公室,因为朝南、阳光满满,徐建新病前建议让出,居委搬到朝北的空房,可他却再也没法来了……

桩桩件件,都是琐碎小事,都似鸡毛蒜皮。然而,只要是居民的,就是徐建新的心头大事。

做官不像官,做人要像人。居民们众口一词:他确确实实是一个“人”!

  

 

“菩萨一样”的徐建新,也发过一回脾气。———“钱一定要退掉,否则你是让我做小人!”

那是2004年10月,徐建新查出患有胃癌,化疗如用进口药需5万多元。两居民闻讯,急匆匆撕了张挂历纸,在反面疾写募捐告示:“伸出援手,拉他一把,救救我们的好兄弟!”仅20分钟,经过的20多位居民无不当场签名捐款。有捐100元、200元的,有捐10元、20元的,还有一低保户捐了2元钱。第一天,就募得2000多元。

可第二天,告示竟然被撕!居民冲到居委会正要投诉,现任居委会主任洪凤英含泪站出,正是她撕的。原来,徐建新不知从哪听说了,连夜打电话给洪凤英,语气急切,吩咐撕去告示并一定退还捐款。

不死心,居民将捐款零钱换整、装入信封,直接送去徐建新家,结果进屋尚未开口,徐建新劈头一句:“钱一定要退掉,否则你是让我做小人!”

都是心意,都是自愿,为何要退?徐建新“逼”不得已,特地写了份书面说明,严表决心。

无奈,整钱又换零。60多户人家,一家家紧抓要退钱的手,推过来又推过去,推得两边泪水涟涟。

———“这个钱不好回的,我们是心心愿愿要他好,我们还要等他回来呀。”

———“但徐书记怎么也不肯要,说心意领了,钱一定要退,如果退不掉,他就自己一家家上门来还。”

终于,捐款一一退毕。徐建新特意要求验了签退名单,看到名单中有几位曾与自己起过争执的人,他连连感叹:“想不到,长兴坊居民对我这么好!”

  

 

对他好的,何止长兴坊居民。

7年前,东樱花园居民自发为即将调离的徐建新开欢送会。人太多,活动室太小,门口也巴巴站着不少。40多位居民,有抢着发言感谢的,要他当心身体;有泪流满面向在场其他干部求情的,恳请留下徐建新,甚至有位楼组长以自己的辞职相“威胁”。什么话都说不出了,徐建新深深鞠躬,再鞠躬,深深作揖,再作揖。

———因为他真心付出,所以居民回报以爱;因为他挚诚感召,所以居民反哺以情。
  徐建新患癌后,居民探望如潮。居委会干部一“狠心”:年纪太大、行动不便的老人不许去!

老人们很委屈,只好天天去居委会盼:徐建新好了没有,徐建新回来了没有。“好久没看到他,心里觉得冷清啊。”

禁不住软磨硬泡,去年4月一孤老召来远房亲戚叫了车,洪凤英只得带他去了徐家。老人还硬是作了回东,“小徐是让人扶着来的,看上去精神很好,可我心里明白啊。”

  

 

谁以服务人民为荣,人民就以谁为荣!

街道沪剧队自编自演的《群众贴心人》中,徐建新为不慎摔伤的孤老熬药烧饭、打扫房间,为小区清楼道、拆违章、通下水道……短短12分钟演出,一幕幕熟悉亲切,台上热泪盈眶,台下泪眼婆娑。

真有这么好的人?沪剧队唯一的长兴坊居民周玉英大声回应:真的,真的!就算演一个小时,也远远说不尽、道不完!

止不住的泪水,滚滚而下———多希望,多希望,徐建新能亲眼看到,这场因他而有的沪剧。

可病情越来越重的徐建新,从得知沪剧开排到它参赛全区夺冠,都只觉惶惶不已:“我真的没做什么。”

今年1月,沪剧队专程将《群众贴心人》刻碟送至徐家,不知何故播不出;2月再刻一次,却只能含泪送到徐建新的家人手中……

太多遗憾,太多感慨———年老糊涂了的85岁老太周瑞清,一会儿抹泪道“孩子走了太可怜”,一会儿认真说“孩子好多了,什么时候回来,我想他了。”心与心相通,那么近,那么亲。心与心相连,这样灵魂激荡,这样荣辱与共。一位优秀基层干部的真心,换来了一方社区的和谐,一方百姓的民心。

满屋的采访对象,红了眼圈,酸了鼻子,一个个别过脸去,静默、抽泣。

老徐,我们看到了……

 

 

 

 

 

大德若
———三记徐汇区长兴坊原居委会主任徐建新

 

 

徐建新小时候有个外号,“大戆”。

这里,“戆”不是通常意义的贬义,它的真正含义是:不说假话,耿直得有些冒傻气。

无需粉饰,不用雕琢,徐建新最打动我们的,就是真实。从小到大,无论上山下乡、工厂车间、街道里弄,他一直在这么做———发自内心,深植灵魂,始终践行一种精神,一种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崇高精神。

是的,一切都是真实而自然发生的。

  

 

弟弟不觉得徐建新傻:“爸爸是教师,妈妈在法院,一直教育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那时一点不稀奇,兄弟俩得天天早起,轮流去排队买菜;那时一点不稀奇,卖菜的多找了钱,徐建新就会马上送回。那时都爱读《红岩》,兄弟俩捧着一起看;那时都爱看江姐,一篇电影《烈火中永生》的读后感,舅公布置写 400字,徐建新憋了老久但一字不少……

传统教育,点滴滋润,徐建新一以贯之。

17岁插队到江西,过年回沪头等大事就是满城“淘”零件。二极管、三极管……一淘半天,一买一袋,都是为当地农民兄弟买的,组装半导体,修理收音机——— 20多年后,小区三分之二居民家里电视机的两通、三通插头,都是他帮着装的。

21岁返城在街道工厂,有次陪弟弟去无锡看眼疾,为给生产组阿姨带回最正宗的无锡肉骨头,他满城找,差点误了火车——— 20多年后,为给小区买张价廉物美的乒乓桌,在医院吊针的他偷偷溜出,带同事去当日特价的麦德隆抬回。

22岁进了起重安装队,成天要爬大烟囱,又高又险,他却总自告奋勇上前——— 20多年后,一居民因小区车棚漏水与管理员大吵,回家一说,年轻气盛的儿子拿了菜刀冲下楼,无人敢劝,徐建新闻讯立即扔下碗筷,从家中冲来拦住。

32岁在上海化工工程设备厂,他为照顾车间众多女同志又担起最苦的活,钻车底接线路,大冬天满头是汗——— 10多年后,徐建新转岗任居委干部,勤勤恳恳创文明小区,多少居民都见过,他背上泛起白盐花……

翻开徐建新初到居委的工作总结,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由于自己工作能力一般,因此为了搞好工作,只能在勤奋上多下点功夫。”

任职居委前三年,三年的街道考核登记表上,他写下极似的三句话:“工作中做到不计工作时间,劳动中能够不怕脏和累”;“不计较工作时间,分内分外事情都能主动去干”;“工作中不计较时间,居民纠纷调解用了大量业余时间。”

一以贯之,不计个人得失,一心恪尽职守。

他以他的行动,兑现了自己对党的誓言:“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为个人谋取任何利益。”

  

 

妻子也琢磨不透。

住院才短短几日,徐建新怎么就把病友都变成了朋友?一位还愣要“拜把子”,言之切切:“老徐,我可不交酒肉朋友。”

是因为他病床靠外最先拿到报纸,却总不待病友开声、眼神投来就递上?是因为他即使已躺在病床,可一见妻子无心将废纸弃于地上,仍立刻要她拾起扔进垃圾桶?

反正,回家休养后的徐建新,总不时接到病友的来电问候。

病重的他只是在做原先一直习惯做的事。病前的他,见妻子饭后散步时随手丢牙签,也会立刻要她拾起扔进垃圾箱;病前的他,有时在家看到楼道不干净,也会立刻不声不响拿起家里的拖把去拖。

习惯了,真的习惯了。叫妻子不要戴丧上门,是他临终前特意嘱咐的;叫妻子提前下楼买好冷饮,招待刚考上大学就来报喜的小居民,是病重的他专门交待的……处处为他人着想,他总是心细如发,他总是无微不至。

“大过年的,你们女同志都要忙家里”———仅仅因为多替别人想了想,徐建新给妻女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

十年了,徐建新任居委干部十年来,只在2005年除夕,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一家三口团团圆圆吃了顿年夜饭。但这唯一的一次,却已是徐建新胃癌晚期。前九年的大年三十,他总是主动揽下居委会值班任务,守到鞭炮声全静了,凌晨3点才回家;那九年的大年三十,他总是匆匆垫点肚子就出门,留下妻女二人,随便烧几个菜将就除夕。好不容易第十年,团圆了,也有时间了,妻子却再无心情好好烧几个菜,因为,“建新已经吃不下了……”

怨,真的怨过,但怨得心疼。“建新太累”,十年来他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赶紧睡一会儿,半小时后缓过劲才起床吃晚饭,“有时特别累,眼圈都青了,他就要睡到八九点”;十年来,妻子仅仅听他“抱怨”过一次,是有天晚饭他淡淡聊起,办公桌当日被居民踢破一个大洞,“可他脸上,看不出一点不高兴。”

十年了。这哪一件不是真的。

  

 

怎么忍心,父亲竟要把遗体捐献。

女儿坚决反对,甚至不惜吵闹。徐建新的“思想工作”足足做了大半年。

他并非心血来潮,就是深觉自己的病怪。明明三年前就已胃疼,也做过胃镜,却突然一年半前晴天霹雳———胃癌已到最晚期。自己病入膏肓了,还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呢?捐献遗体,彻底奉献,让解剖刀在自己身上寻找一个可能:让以后更多病人能及早被发现。

太忍心,谁都怨,可徐建新义无反顾。只是,刚说服了家人,却又担心起她们———会不会,别人要说妻女太狠心?

一份亲笔遗言就此写下,垂危的徐建新特地表明遗体捐献出自本意,又特别感谢妻女“在我患病期间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笔一画,一字一句,一片苦心,一份爱心。

妻子刻骨铭心,结婚20多年第一次自己看水表,是今年2月“他没了”。真是不懂怎么看,糊里糊涂,一下多读了100个字。抄表员听着纳闷,脱鞋进屋教她读。那一刻,拼命忍住眼泪,逼着自己认真学,可满脑子全是“他”,心里刀割一样。“每晚睡不着,都是他的样子。家里油盐酱醋米,什么牌子多少钱我统统不知道。他对我太好,太好。”

2005年底,徐建新知道自己不行了,挣扎着撑起身子,坐到桌前打开电脑,给妻子留下了最后一份礼物。

一个键一个键,慢慢敲;每个汉字每个数字,用心敲。

排版齐整打印后,神神秘秘,笑着递给正在忙活的妻子。妻子疑惑接过,只一眼,泪如雨下。

———密密麻麻,满满一页,全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电话号码,水、电、煤、气、地段医院、电器维修热线……

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

为亲爱的妻子留下呵护,他送上了最后那一份迟到的歉疚。

为陌生的他人捐献遗体,他献出了自己最后的一份所有。

竭尽全力,倾其所有,徐建新拼尽他生命最后一份力。

  

 

徐建新走了,永远地走了。但他的音容宛在,他的身影宛在。

就在他大年夜守过的阿婆孙佩德家门口,这两年除夕都有现任居委会主任洪凤英“站岗”,依旧为胆小的阿婆守到鞭炮声全静才离开;就在他帮孤老赵不燎代管收支的账本上,字迹从2004年10月他住院以后就变成其他居委干部的,老人依旧习惯三两天就打电话到居委;就在他十年如一日倾情为民服务的两个小区里,白墙依旧、绿茵依旧,一排排公用晒衣架,依旧每天迎着朝阳……

他已经永远离开,他仿佛还在身边。

家人含泪想起了,弥留的徐建新有天从昏迷中醒来,看见床头两个要回收的杜冷丁针剂空瓶,就再三叮嘱女儿“千万别扔掉、一定要送还医院”;居民含泪想起了,十年前伴着晨光走进小区的徐建新,胖胖憨憨的,动员居民就一句,“要团结,我们要绑在一起”;同事含泪想起了,整理徐建新遗物时发现他奉为工作宗旨的一行字,“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做好居民的贴心人。”

老徐,我们记住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