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建议
作者(来源):上海学校心理    发布时间:2020-09-01

#开学也心烦

马上就要开学了,我都要快烦心死了。一开学我妈一定把小夹板给我按上,天天得在她的监护下学习,我最烦我妈“盯”着我,妈妈你知道吗?你越盯着我,我心里越烦!其实我眼睛虽然在看书,心里却一点也学不下去。


今年暑期,小伙伴们的生活真精彩,去学游泳、去图书馆看书、一起打球……我可羡慕了。但是我呢?因为数学一直是我的弱项,上学期期末考试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于是,补了一个假期了,但我感觉我还是进步不大。妈妈在我耳边叨叨叨,这几天我连饭都吃不下了,因为我害怕开学,心烦得都不行了……

微信图片_20200901155550.gif

#问题解读

1.刚入小学的孩子难免表现出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以及行为上的随意性,需要一些时间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可能表现为过度敏感和过度关怀。


2.一年级新生或者是转学生,因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变化,需要适应和重组,有的孩子会产生情绪和心理落差等现象。

微信图片_20200901155653.gif

3.开学之初,学生面临角色转变,就是由自由、松弛的暑期休假状态转变到紧张、有序的学生角色,有的孩子自律和自控不佳,有的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开学后心理波动。


4.暑期宅家的松弛与开学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对比显著,如果孩子情绪不够兴奋,就会出现学业跟不上甚至怯于上学的情况。


5.新学期开始,每位家长和孩子同样对学习有一定的期待,如果这种期待不合理或差异较大,缺乏必要的弹性与空间,往往会导致亲子矛盾、情绪挫败、行为消极等。


# 给家长建议五要五不要



1.要帮助适应学习准备期(幼升小)


(1)提升对新学校的认同感。借助学校入学准备期的各项活动,和孩子一起熟悉学校环境,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美好期待。


(2)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多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你会学到更多的本事、交到好多新同学”等让孩子觉得成为小学生很光荣,很自豪。


(3)支持和倾听孩子。多与孩子聊聊学生生活,听听孩子的喜怒哀乐,正向鼓励孩子感受校园生活的乐趣。

微信图片_20200901155719.jpg

2.要协助缓解焦虑情绪


(1)要做好自我照顾,妥善应对好来自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压力,努力保持稳定的情绪和阳光心态,这是对孩子最有影响的教育。


(2)觉察自身不良情绪状态并阻断对孩子的负向影响和发泄。如一时难以做到,也可以尝试“粗放细养”,请求或留足给老师帮助解决问题的空间。


(3)接纳孩子的“心理波动”。理解孩子情绪波动背后的某些特殊经历和感受,多点倾听、引导宣泄和调适,给予支持。


(4)接受和建立“入学心理适应缓冲期”。开学初期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每个孩子的适应过程有长有短。


(5)唤起孩子的内在有效经验。引导孩子回顾以往开学和学习经历,多聊聊其在学校里曾经有过的正面的、得意的、积极的、带有成功感的情绪体验。


3.要激发孩子学习动力

微信图片_20200901155748.gif

(1)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指导孩子重构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感和掌控感。


(2)让孩子体会成就感。和孩子一起梳理暑假生活的成果,将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增长的新知识、掌握的新技能等列一个清单,树立孩子自信心。


(3)承认差异,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不盲目攀比,激发孩子的优势项目。


4.要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1)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如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更方便、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


(2)共同协商开学后的手机使用规则,避免“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循序渐进带动孩子手机依赖问题的改善。


(3)理解孩子手机使用的需要和习惯,丰富并引导多样家庭活动和孩子文体爱好,如阅读、运动、手工、劳作、家务等等,让孩子收获成长的力量。


5.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1)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是孤求学习一条道。


(2)了解小孩子也有一时情绪崩溃的可能性,细心捕捉和分析相关线索,耐心化解、坦然求助学校和专业机构。


(3)留意孩子释放的寻求关注和帮助的信号,比如表达厌世念头、出现自残行为、情绪呆滞低落,睡眠不好、行为反常,对他人(包括亲友)或学校明显抵触等。

微信图片_20200901160209.gif

(4)正视并相信孩子处于困境;向孩子表达关心、抚慰和支持,询问他们碰到了什么困难;告知学校老师;带孩子就医并遵医嘱;确保家中设施安全;尽可能陪伴孩子;避免向孩子施压,保持和谐亲子关系;配合学校老师的家访和对孩子的心理辅导。


#五不要


6.不要因为家长紧张、急功近利的心理影响孩子,破坏孩子对升入小学的美好感觉。


7.不要以“打好入学前基础”为理由,在孩子升学前后恶补知识。不科学的教子理念和行为严重影响孩子对学业的持续兴趣、动力和身心健康。


8.不要因为开学后随着学业难度的增加,孩子的学业表现逐渐呈现出差异化的趋势而对孩子一味的批评和苛责,消磨孩子的学习兴趣。


9.不要暴力沟通,尤其是遇到孩子成绩波动、学习习惯不佳、行为有问题时,不要过多或激烈批评,甚至打骂孩子。


10.不要轻视孩子直接和间接的消极言语,当发现孩子有反常表现时,不要进一步刺激孩子。千万不要说“随便你,没有你我们反而轻松”、“我猜你不敢做的”等,而是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关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