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秋泄、秋乏,如何应对身体的“多事之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8-10-10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人易出现秋燥、秋泄、秋乏等情况,教你应对身体的“多事之秋”。

防治秋燥。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一般初秋时节,温燥治病较多,中秋、深秋时节,气温转凉,凉燥治病较多。燥邪侵犯人体,首先伤及人体肌表皮肤,出现皮肤干燥粗糙、瘙痒等症状。进而燥邪侵袭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此时若不处治不当,燥邪就会由表入里,伤及肺、胃、大肠等脏腑。肺为华盖,位于上焦,且肺为娇脏,外合皮毛,故秋季燥气易先伤肺脏,出现干咳无痰或少痰、胸痛等症候。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犯肺后,又容易传及大肠,出现腹胀、腹痛、大便干结。胃恶燥喜润,燥邪伤及胃之津液,易出现口干渴、不欲饮食或干呕等症。

防治秋燥,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多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以及蛋白质丰富的豆类等,少食葱、姜、蒜、椒等辛辣食品。其中水果尤以秋梨为佳,甘美多汁、滋阴润燥,适合秋季养生;居室要保持一定的湿度;起居也要顺应秋气,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治疗秋燥,中医常以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増液汤,增液润燥;沙参麦冬汤,生津益胃;桑杏汤,清宣温肺。腧穴治疗:风池穴,祛风解表;列缺穴,宣肺止咳平喘、利肺化痰;迎香穴,宣利鼻窍。

 

防治秋泄

夏秋换季时节,天气时暖时热,易患腹泻。尤其是小儿、幼儿,本身胃肠功能不完善,对母乳或某些食物过敏,极易引起腹泻,且病程一般较长,迁延难愈,应该引起重视。小儿腹泻以感染最为常见。

防治秋泄,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得当,多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苹果等),以及蛋白质丰富的豆类等,少食葱、姜、蒜、椒等辛辣食品,小儿辅助食品添加要注意小儿消化能力,按时添加辅食;入秋后,早晚温差加大,因适当增减衣物,注意保暖。加强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

治疗秋泄,中医常以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保和丸,消食导滞;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四神丸,温肾散寒,涩肠止泻。腧穴治疗:足三里穴,健脾化湿;中脘穴,和胃健脾;天枢穴,理气行滞。并且可以配合敷贴、艾灸治疗,效果尤佳。

 

防治秋乏

入秋之后,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进入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消化系统功能也日渐正常,然而此时人们的身体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因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最易耗气伤精,漫长的暑期会带给人体超常的消耗,容易产生疲乏之感。秋季适宜的温度,使机体在秋季得以恢复、修整,这也是机体的保护性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防治秋乏,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锻炼强度不宜太大,应视身体状况逐渐增强,切不可过度运动,否则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身体免疫机能,要遵照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注意清淡,不吃重油腻味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适当多吃含钾食物,多吃含咖啡因的食物,如茶、咖啡、巧克力等。

治疗秋乏,中医常以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六君子汤,益气健脾;香砂养胃丸,温中和胃。腧穴治疗:足三里穴,健脾化湿;脾腧穴,健脾;太白穴,补气健脾。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