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来源):徐教院附小    发布时间:2010-12-08

家校联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德育生活化研究

 

一、现状分析:

       当前许多孩子的不良习惯是由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有的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使孩子在不自觉中受到不良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迁就,导致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放纵、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至慢慢发展为不良的习惯:如学习不努力、不肯吃苦、丢三拉四、作业不完成、懒惰、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等。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管教过严,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觉得家庭中没有温暖,导致他们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在班级同学身上,出现打人骂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另外大多数学生家长,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根本不重视学生是否饭前便后洗手,是否常换衣服常洗澡,是否常剪指甲常理发,是否坚持喝奶吃蛋,是否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等,从而出现学生近视、肥胖增多,发育不良,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对孩子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太多了,诸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但在上述诸多习惯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小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劳动习惯等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此学校想要进行研究的课题是《家校联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德育生活化研究》。本课题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联系生活的事件、生活的体验、生活的领域,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它对学生展开的是生活的真、善、美的画卷,

使学生为逐步形成正确的生活价值观而奠定基础。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来到世界的第一个

老师,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生存环境。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

在这个课题中要关注的是这样几个关键字:“家校联手”。作为研究者一定要把握好问题关键之关键: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家校一定要达成一致。作为研究者更要明确研究的目标:1、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2、探索家庭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的有效途径,促进家校联手的实效性研究。

二、主要研究内容

1、 家校合作沟通方式的研究——家长的转变与认同是合作的关键

最近几年,家校合作沟通的方式层出不穷:QQ交流,时尚、快捷、高效;班主任建立班级网页,成立网上论坛;还有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巡视日、家长沙龙等,各种家校

合作的方式让老师走近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那么这些沟通方式中哪些是家长喜欢的?哪些是家长不喜欢的?还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尝试去做的?例如:少数家长非常注重“隐私权”,也许他们并不喜欢家访这一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那么他们希望老师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之进行沟通呢?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尝试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分析研究。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知识结构、职业类别、性格气质、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我们期待用我们对家长真诚的尊重与理解换来家长的转变与认同,这是家校合作的关键。我们更期待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这一问题上,能达成一致,这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2、教育合力作用发挥的方式——    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是合作的重点

教育是双向的,必须家庭和学校积极配合才可能取得成效。学校教育离不开正确家庭教育的配合,倘若没有良好、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配合,再好的师资和学校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更何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效果是学校教育永远也无法取代的。为了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更好发挥教育合力,我们要更多倾听一些家长的心声,解决一些家长的困惑,为此我们尝试在家长中收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关良好习惯培养的深动的家庭教育素材与案例,编写校本教材《生活与德育》,由家委会共同参与论证。

3家校不同分工的职责研究——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是合作的基础

现在,有些教师把本属于自己的事情交给了家长,有些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算万事大吉,孩子的好坏要拿你老师试问。如此种种,因为家长和教师的分工错位,造成了家校关系的紧张。其实问题本来很简单,三字经中早有分工,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目前我校研究的这一课题为进一步密切家校关系找到了契机,因为我们研究的内容是家校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一家校交流合作内容,将涉及到家长对学校办学目标的理解度,办学过程的支持度与成果成效的满意度等“三度”内容的关注。所以我们要在家委会的协助下,共同修改《生活与德育》教材,完善其中的习惯培养内容,根据内容来确定哪些习惯培养是以家庭实践为主,学校为辅;又有哪些习惯培养是以学校实践为主,家庭为辅。我们要在内容丰富与完善的基础上确定家校的不同分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