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聪老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学生制造不良行为背后四种不同的心理目的:
目的一:寻求关注。在班级里的学生,受到老师关注的程度通常是不一样的。那些平时表现平平、成绩也不很好的学生,常常会被教师所“忽视”。他们体会不到自己的重要性,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失落、烦躁、压抑的心理。用消极的行为来达到被关注的目的,是他们经常采取的一种手段。
目的二:争夺“权利”。这些学生对教师的控制表示不满,会以争夺“权利”的方式来反抗教师的各种控制。如和教师产生情绪化的争执、偏激地反驳教师的言论、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消极抵抗等等。他们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自我价值以及重要性的感觉。
目的三:施行“报复”。当师生之间没有感情可言的时候,学生最易冲动、极具攻击性。受“报复”心理驱使的学生最喜欢采取的不良行为包括撒谎、偷盗、欺骗、用很难听的话语咒骂教师,进行摔桌椅、敲玻璃等破坏和暴力行为。
目的四:假装无能。假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教师强大的“武力”压迫和震慑下,达不到“报复”的目的,他就会采取不活跃的消极行为:不关心学校生活,不关心班级,不关心老师和同学们的任何事,没兴趣参加集体活动。
上述四种心理,其实是有层层递进的内在关联的。学生不良行为的“最初源头”,一般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关注”而产生的。我们一直说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学生面对的是怎样的材。教育的乐趣来自对孩子的兴趣,当教师真心对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感兴趣,能够和他们开展心灵的沟通,把握他们思想脉搏的时候,学生的不良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有人可能会说,每天忙着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和他们沟通、谈心呢?其实“功夫在诗外”,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孩子永续发展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孩子自然就会将更多的心思用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成绩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吗?
感谢“尊师园书坊”的编辑团队,在这本书正式出版发行之前,让我先睹为快。
《好老师可以这样做》 杨聪/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