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时不在的德育教育
作者(来源):徐教院附小 傅静(第一学习小组)    发布时间:2008-12-20

无时不在的德育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时刻重视德育教育。
一,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素材的挖掘。
1、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沈)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如在学习“平行线与相交线”时,可以介绍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沈)
 例如四年级的教材中穿插了许多奥运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奥运年,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奥运宣传,进行爱国的教育。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
(郭)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毛)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是很多的,但是教师不能只注意充分挖掘教材,而忽略了适时、恰当地进行德育教育,更不能生拉硬扯。如果教师只主观上一味地强调德育教育,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使数学失去原有的“数学味”。比如“时分秒”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飞天的情境导出新课,也能无形中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的上进心,但如果一定要强调飞天的意义,要学生向杨利伟学习,长大成为科学家,那么就会冲淡“时分秒”学习的数学味,使教学的目标发生偏移,不但思想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知识教学的目标也无法达成。
3、勾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沈)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加与减的互逆,乘与除的互逆”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
4、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宋)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序地、对称地 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可以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的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的渗透到学生心田。
其实,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利用数学内容、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踏实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们体回到数学能真正服务于生活。
二、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1、 在情境中渗透(宋)
 数学学科是一门体现两纲精神的隐形学科,没有语文、品社、自然常识等学科那么显形,但数学学科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一些数学的元素来创设情景,把知识的引入设计到适当的情景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德育因素渗透于情境中,让情境承载德育的功能。
第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适合学生生活经历和认知实际的情境,许多情境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德育材料。
第二,经常将“集体游玩、生活购物、实践活动”等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充实教学中承载德育因素的学习情境。在《小于、等于、大于》一课中,通过创设比身高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学生在交流小伙伴们的高矮后,引导他们认识到要想身体长得高长得壮,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有机地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了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要热爱、珍惜生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闵)第三,充分发现和挖掘课堂中动态生成的,由学生活动而产生的现实情境,这是对学生德育的最佳环境。一年级的数学课《两位数的加法》新授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巩固的环节:给几个小朋友每人一张写有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算式的卡片,给另几个小朋友一些写有得数的卡片,让他们找朋友。经过一阵忙乱。一些孩子互相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并得到了老师奖励的“小苹果”。讲台上留下一个小男孩,他手里拿着卡片,满脸疑惑地站在那里,老师问他:“咦,你的朋友哪里去啦?”小男孩说“恩……他们都不是我的朋友。”老师四下看看,说:“不会吧。再想想,你能肯定吗?”小男孩想了想,坚定地说:“能肯定。”老师说:“啊,老师故意考考你的。你真不错,意志很坚定,老师奖励你两个“小苹果”。原来这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小机关”。其实他也可以胡乱找张卡片,凑个朋友,总比在众目睽睽之下孑然一人强吧,但他坚持了下来,在众人面前经历了疑惑、徘徊、确定、坚持的情感历程,取得了成功。这或许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数学给人以判断对错、鉴别真伪的智慧,给人以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理性,更进一步来说,不迷信权威,不盲目从众,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是在上一堂人生的大课。

2. 在应用中渗透(毛)
    数学教学中紧紧地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师要充分将德育因素渗透于应用中,让应用承载德育的功能,利用数学中的生活因素是开展德育。首先是用好习题,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承载德育因素的习题,另一方面还要不断针对教学和学生实际,改变和开发新的习题。其次是用于生活,比如,学了“时分秒”,学会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学了“搭配中的学问”,学会搭配自己的衣着,编制家庭食谱,编插盆景等;学了“圆周长计算”,也就可以在测量学校中古树的某处截面的应用中,渗透保护历史文物名树的思想。
4.在拓展中渗透
    课堂的知识是有限,课堂的德育效果也是有限的,只有将学生带出课堂、引向生活,学生才会变的丰富多彩,德育才能显现效果。因而,教师要将德育因素渗透于拓展中,让生活承载德育的功能。比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除了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基础,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和整理知识以外,将更多的时间向学生提供有关古代历法及其历史渊源的资料卡片,激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向学生提供了解这些知识的材料源(网站、文本),并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尽管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基础不同,学习的重点也会不同,获得的体验也将不同,但感知古代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5.在评价中渗透
    评价的导向作用无疑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评价中,让评价承载德育的功能,效果将会出乎意料之外。比如,教师经常用“如果先让同学说完,你再发言,将会更好!”“如果你能让同学先来,会显得更有礼貌!”“懂得保护小动物,你真棒!”等语言,学生将会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和发展,德育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三,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郭)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最为丰富,教育的效果也最为直接,教师可以积极地将德育因素渗透于后动中,让活动起到承载德育的功能。
四,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沈)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相对封闭,养成了孤僻、自私、不合群的心理,与人交往时有心理障碍这类学生多数性格孤僻内向,少言寡语,交际能力弱,很少有朋友。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融入集体中,营造一个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在团体合作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群体的力量,渐渐形成开朗、活泼、勇敢、积极的良好心理素质。
(闵)比如“做值日”这件事,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能一哄而上抢扫帚,或者七手八脚抢抹布,防止出现打闹争吵或拈轻怕重现象,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引导,选出值日组长,先让组长带领其余同学按分工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培养他们由统筹安排阶段过渡到自觉合作阶段,实现不用组长招呼,大家便忙乎开,小组内形成一种默契,“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傅)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有些数学规律和定律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讨论、总结和汇报,切忌以个人为中心,组长必须听取每个组员的意见。这样的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要求学生 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由于课桌面的面积较大,而每个学生手中的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的数量有限,就需要同座或四人小组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发挥同座或四人小组的集体智慧,通过合作,学生可以寻找出最简单的测量方法:沿着课桌的长边和宽边分别摆一排;再用乘法求积。学生在这样的操作中,可以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而且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小学数学操作的内容比较多,让学生多进行合作操作的实践活动,无疑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达到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目的。
(宋)在教学“<”符号时,设计了一个毽子和两个小朋友进行数量的比较,并提出了每人一个毽子够不够的问题,大家通过比较很快都得出每人一个毽子不够的结论。并适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碰到这样不够分的情况该怎么办?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大家都表示可以一起玩,或者轮流玩等,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培养孩子不仅要具有文化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所以,要时刻注意把德育教育渗透在课内和课外,因为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教师应该不仅教学生求知而且还要求德,除了让学生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所以,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