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普书读后感(四年级)
作者(来源):徐教院附小大队部    发布时间:2008-12-12

读《卫星的名字是这么来的》心得

    当我读了一本《卫星的名字是这么来的》。才知道原来卫星也有名字,而且各种各样。

    我读完了这本书,发现卫星的名字和一些心目中有影响的或崇敬的人或事有关。在人类的脚步中。我知道了中国的卫星之所以是以东方红为命的,是因为我们为了纪念毛泽东的一首歌而来的。美国的间谍卫星较大鸟,因为这样可以很形象的描绘出卫星的任务。前苏联发射的卫星有动物为名,比如天鹅、雪豹等。在欧洲,人们喜欢用科学家的名字未命名,比如喜帕恰斯、伽利略等卫星名。在日本,人们用植物来命名,比如樱花、桃花、菊花等。有的人们还把想象出的神灵便成卫星名。甚至还有的人们把卫星与天、地同名。卫星的名字很奇怪,所以人们要小心,不要读错。

    看了这么多国家的卫星。我了解的一些国家喜欢什么,敬仰什么了。

四(2   谭加华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最近几天,我读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后,懂得了不少知识。

   《火箭是怎样飞上天的》这篇故事告诉我们,火箭就是炮弹。不过炮弹是从炮身里发射出去的,而火箭是靠他内部的燃料猛裂燃烧所产生的气体,很快的从火箭尾部喷出去;这些气体对火箭产生了反作用力,火箭靠着这股强大的反作用力,就能飞上天去了。火箭的反作用力是由他尾部喷出的气体直接产生出来的。因此,火箭能够飞离地球,在没有空气的宇宙间航行。

原来是这样啊,今年九月,我国神州‘七号’,也是靠火箭升上天去的,我以后有发明比火箭更强大的东西!

书中的知识可真多,我以后会好好学习,为以后打下基础,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四(2  张明君

 

 

《飞向太空》读后感

最近我读《飞向太空》这本书,它主要讲了神舟六号发射的故事,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航天英雄,知道了航天精神,真是让我受益非浅,这更让我想到神舟七号的发射。

925日晚,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回家看看神舟七号的发射过程。做完功课,我早早地打开电视机,等待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当发令员开始倒数秒数时,我屏息凝神。2110分,火箭在酒泉中心点火后,带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向太空飞去,我的心里激动不已,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我为我们的航天工作者感到自豪,神七飞天了,它载着中国的科技成果,载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飞向太空。

激动之后,我认真仔细地想:我可以做些什么?我要向宇航员叔叔们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勇敢攀登的精神,想到自己在学校里经常会为了一点点小困难着急,有时还会哭,甚至会退缩、放弃,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以后一定要改正这个缺点。

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为了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从现在开始:我要加倍努力好好学习,学好每一门功课,打下坚实的基础,长大以后为国家多做贡献。

努力吧!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四(3  俞思琦

 

 

读《中国航天记》有感

从小,我就很爱听科学小故事,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一项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让我了解了很多科学知识。如: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登上月球。

读完《中国航天记》,让我又一次感叹: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嫦娥一号”卫星,从“神一”到“神七”,培养了我国大批自己的航天科技人员。20089271641,中国航天员翟志刚乘坐神舟七号飞船,到达太空的第二天,开始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出舱太空行走。虽然,此次太空行走只有短短的20分钟左右,但是,却标志着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印在了太空之中。历史以来,中国仅仅经历了4次无人飞行,2次载人飞行,第七次上天就实现了太空行走,验证了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

更让我啧啧称道的是:这次,我国自己研发的“飞天”航天服,不但耐高温,防辐射,而且在零下100摄氏度,它也一样能应付。更厉害得的是,如果在太空受到微流星体的撞击,这套航天服也能保护航天员免受伤害,更验证了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上的一大突破。

而我呢?作为一名班级小干部,更应该向这些科技人员学习,学习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因为他们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使我国的航天技术实现了一次次的突破。所以,我也要和其它班干部拧成一根绳,尽我们所能,帮助班级中有困难的同学,让大家共同进步,让我们班变得更出色。读了《中国航天记》,更使我懂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重要。阿姆斯特朗曾经说过:“我登上月球,对一个未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说,这却是一大步!”航天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我国通信、机电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相信,这本书更能激发各民族人民的爱国热情。

祝愿祖国航天计划的步伐越迈越快,跨越一次又一次的创举!

                                             四(3   胡思源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