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编号 |
|
立项编号 |
|
徐 汇 区
教 育 科 研 重 点 项 目
申 请 书
项目名称 构建多元研修共同体,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实证研究
申请人 洪 岚 联系电话 13651751002
申请人单位 徐教院附小 联系电话 64766858
单位地址 龙临路长桥四村89号 邮政编码 200231
填表日期
徐汇区教育局
一、 数据表
项目名称 |
构 |
建 |
多 |
元 |
研 |
修 |
共 |
同 |
体 |
, |
提 |
升 |
教 |
师 |
教 |
学 | |||||||||||||
素 |
养 |
的 |
实 |
证 |
研 |
究 |
|
|
|
|
|
|
|
|
| ||||||||||||||
研究领域 |
B |
A 高等教育 B 职业教育 C 成人教育 D 基础教育 E 学前教育 F 特殊教育 | |||||||||||||||||||||||||||
学科分类 |
F |
A 教育发展战略 B 教育基本理论 C 教育心理 D 教育史 E 比较教育 F 教育管理 G 德育 H 美育 I 体育 J 课程教材 K 综合 L 其它 | |||||||||||||||||||||||||||
所属系统 |
D |
A教育行政 B专业研究机构 C中学 D小学 E 幼儿园 F 成人职业教育 G 其它 | |||||||||||||||||||||||||||
负责人姓名 |
洪岚 |
性别 |
女 |
出生日期 |
| ||||||||||||||||||||||||
行政职务 |
校长 |
专业职务 |
教师 |
研究专长 |
教育管理 | ||||||||||||||||||||||||
工作单位 |
徐教院附小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徐汇区龙临路长桥四村89号 |
邮政编码 |
200231 | ||||||||||||||||||||||||||
联系电话 |
64766858(单位) 64365430(家庭) 13651751002 (手机) | ||||||||||||||||||||||||||||
课 题 组 主 要 成 员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专业职务 |
研究专长 |
学历 |
学位 |
工作单位 | |||||||||||||||||||||
洪岚 |
女 |
1970-5 |
校长 |
管理 |
本科 |
无 |
徐教院附小 | ||||||||||||||||||||||
毛冉 |
女 |
1976-3 |
副校长 |
管理 |
本科 |
无 |
徐教院附小 | ||||||||||||||||||||||
杨樱 |
女 |
1972-5 |
副教导 |
管理 |
本科 |
无 |
徐教院附小 | ||||||||||||||||||||||
韩敏 |
女 |
1969-8 |
语文 大组长 |
教学 |
本科在读 |
无 |
徐教院附小 | ||||||||||||||||||||||
胡蕙 |
女 |
1960-5 |
数学 大组长 |
教学 |
专科 |
无 |
徐教院附小 | ||||||||||||||||||||||
丁华花 |
女 |
1970-5 |
英语 大组长 |
教学 |
本科在读 |
无 |
徐教院附小 | ||||||||||||||||||||||
罗迪凌 |
女 |
1973-1 |
教研组长 |
教学 |
本科在读 |
无 |
徐教院附小 | ||||||||||||||||||||||
郁玉红 |
女 |
1976-9 |
教研组长 |
教学 |
本科在读 |
无 |
徐教院附小 | ||||||||||||||||||||||
王继进 |
男 |
1973-9 |
教研组长 |
教学 |
本科在读 |
无 |
徐教院附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
著作者 (第一作者) |
成果形式 |
发表刊物和出版单位 |
发表出版时间 |
《寻求党政合力,共建和谐校园》 |
洪岚 |
论文 |
《徐汇教育》特刊 |
2006-10 |
《用生活理念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大课堂》 |
洪岚 |
论文 |
《徐汇教育》编辑部 |
2004-6 |
《关于滚雪球式推进中提升教研品质的个案》 |
洪岚 |
案例 |
徐汇教育局、进修学院 |
2003-6 |
《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开展有效教研》 |
毛冉 |
论文 |
《现代教学》 |
207、208合刊 |
首届“百题工程”《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初探》 |
丁华花 |
论文 |
《聚焦课改 决战课堂——课堂教学中的课题研究》徐汇区教育局编 |
2007-6 |
课程统整《有机统整 合理架构》 |
罗迪凌 |
论文 |
《实施学期课程统整,主动推进二期课改》徐汇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编 |
2007-11 |
|
|
|
|
|
|
|
|
|
|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正在承担的其它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
课题类别 |
批准时间 |
批准单位 |
完成情况 |
党组织在推进学校的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探索与实践 |
党建课题研究 |
2007-2 |
教育党校 |
正在实施 |
|
|
|
|
|
|
|
|
|
|
|
|
|
|
|
-2-
四、立论依据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的参考文献。 无论是专家学者、行政领导,还是学校自身、教师本人,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要一种平台,需要学校建立机制与保障,引领教师立足实际、面向未来,借用外力、共生智慧,在理论上引领、在实践中反思。构建研修共同体就是搭建起这样的平台,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笔者在参考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基础上,对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作一定分析与阐述。 一、资料检索: 1、对“共同体”的认识: 在教育领域对“共同体”的探索的渊源可追溯到杜威的学校概念——“雏形的社会”(杜威. 1916)。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到教育教学情景中,认为社会即由于个人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思想与感情的共同体。他利用“共同体”这个概念来关注学习中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目的是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学习和榜样的激励,让他们学会使用一系列的符号表现形式、论述形式以及掌握相应的认知过程,理解知识的结构和发展,获得一些有效的认知策略,掌握自己再学习的能力。 布鲁纳在他后期的人本主义转向中也提出了在学习中建立共同体的思想,用共同体的概念来体现他的“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其目的是在于打破教育的界限,实现个人的毕生发展。 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一个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共同体可以多层次、多样化。比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甚至在地区、国家、乃至全球通过网络及其他通讯方式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各类、各种主题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产生目的是为了合作学习。 以下是几个专家代表对学校共同体构建的理念和实践的探索: 约翰逊兄弟(合作与竞争:理论和研究.1989)在其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中用合作团队的概念阐述了有关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并在其进行的合作学习研究中广泛采用。 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的实践观.1995)认为学校可以视为学习共同体、同辈共同体、关怀共同体以及全纳的共同体等。 博耶尔(Ernest L. Boyer)在1995年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The basic school: a community of learning)报告,在报告中用到了“学习的共同体”的概念来说明其有效学校的观点,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有共享的愿景、人人平等、能够彼此交流等特征。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2004)将学习共同体的有关理念引入到课程以及教师教育方面。 2、对“研修”的认识: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掀起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面对的就不仅仅是需要对课堂的指导,更有一个观念、角色、方式的转变任务和专业发展的引领。这种引领是理论方面的,更是实践方面的,换句话说,广大教师的实践需要用理论来清晰思路,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理论,提升理论的实践效力。因此,这就需要建立由理论研究机构、实践指导部门和研修管理单位等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培训、科研等方面一体化的共同体,通力合作,同频共振。这就是顾泠沅等专家所倡导的“校本研修”。 |
-3-
研修,《辞源》上说,研,学习、遵循;著作、撰写。修,磨、碾;研究、探讨。针对学校教育工作而言,是想通过学校管理者、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教师的研究,提高教师教育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熟练应用已有的知识,服务于教育教学,又在教学和管理中提高自已,不断地更新自已,逐渐地构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据资料介绍,日本也“提倡研修”,日语中用“研修”来代替“进修”及“培训”。日本教育理论界认为:“研修”就是“研究”与“修养”的意思,一方面,教师为了更好地担负自己的教育职责,需要不断加深对青少年的了解,深入研究教育内容,探讨教育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促进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因而完善教师的自我人格,提高自身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教师的研修,日本教育法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总之,围绕研修的宗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已经实践形成不少多元互动的研修模式,应努力体现出主题性、系列性、互动性、借鉴性、实践性。 3、对“多元”的认识: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地丰富扩大。学习也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学习手段从以静态性、一元性为主转变为以互动性、多元性为主;学习方式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团队学习型组织、多样化完成目标的探究方式为主;学习的评估手段从以“终极绩效”为主转变为以“过程发展追踪”为主。 现代学习理念要求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学习理念所要求的学习模式是“学会学习”的学习观与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以满足人们广泛而多样的学习需求。以多样化为特征的新的学习革命使新教育时代发生着巨大变革。 4、对“教学素养”的认识: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对从事者确实应该提出“专业”的标准,必须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有一种简单的界定为:教育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 学科素养就是学科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拥有的知识与思维模式;教学素养就是学科教师对教学过程拥有的体验与思维模式。教育素养则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与思维模式。学科素养与教学素养并不是单独地对学生发生作用的,只有当教学素养与学科素养间进行互动时,尤其是教学素养对学科素养进行改造与重构后,才可能显现为教育素养。 相对而言,学科教师的教学素养,不管是数量上的多与少还是获得过程的困难程度,都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话题。在理性上我们都不会嫌弃教学素养,可是教学素养的习得比学科素养更为困难,所以经常出现我们在理性上非常看重教学素养,可在实践中并不愿意为教学素养的提升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将教学素养与学科素养相比,为了准备学科素养,学科教师会在大学里专职学习三到四年的时间;虽然在此期间也会学习一些与教学素养相关的知识,一则这样的学习难以系统,二则这样学习来的教育知识似乎对教学素养的形成助益不大。所以从整体上而言,学科教师更为欠缺的应该是教学素养。 正因为教学素养的养成需要实践性的体验与感悟,不大容易直接来源于教育学的书籍与知识,所以教师往往靠个人的体验与反思习得。其实此处教师的实践体验与感悟并不局限于教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如果要超越自己当前的教学素养,更应该借助于专业团队的合作与交流来完成。 |
-4-
二、学校概况: 我校于 自从更名,聚焦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寻求教师进修学院的支持已经初步建立起运行机制:每学期以方案的形式制定支持计划,期初有思考,期末有反思。据不完全统计,教研员深入教研组或课堂听课已达人均2节,连续两年进行了地毯式摸底,对学校师资队伍状况基本掌握。存在问题: 1、 教研员深入的形式单一,影响面不大,后期效应不足。 2、 学校教师较为被动地接受指导,没有充分发挥起主观能动作用。 3、 专家资源的辐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 本课题拟通过构建多元研修共同体,使学校拥有的特殊专业资源能更为充分地得以发挥,从而更大限度地引领我校教师的教学素养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获得自主、和谐、持续的发展,同时在运作的过程中促进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为区域性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三、核心概念界定: 1、专业资源:主要指教师进修学院等能给予教师在职培训特殊指导的专门机构。 2、研修:指融教研、培训、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师继续教育。 3、共同体:特指在本校教师继续教育中,由来自教师进修学院等专业背景机构的教研员、专家和本校学科教研组或个人组成的共同参与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群体,是相互合作、交流协作的一种研修方式,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强调目标一致、上下联动、相互促进,实现共赢,最终达到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整体推进。 4、多元:强调共同体的组成群体既包括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知识背景下的市区教学专家,也包括本校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例职初教师、成熟教师等)。 5、教学素养:指通常所说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板书设计能力、观察能力、聆听能力、课堂调控能力和教态等。 参考资料: 《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襄樊谷城县三中 熊伟章 《多管齐下 构建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顾志跃 《研修共同体: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平台》南京市下关区教师进修学校 薛卫平 《学校多样化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与实践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吴小新 杨士军 阎衡秋 《构建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高职教学改革与实践》 陈周钦 《学习共同体理论渊源》 摘自http://edu.mblogger.cn/junxue 《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困境及其对策》 林淑文 |
-5-
五、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l 研究目标: 充分依托教院附小的特殊地位,探索由专家、教研员、科研员和普通教师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集学习、研究、培训于一体的研修共同体形成的路径、形式、内容和方法,进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l 研究内容: 1、研修共同体的基本组成 2、研修共同体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相关机制 l 研究方法: 情报资料研究(广泛搜集理论文章,筛选整理,形成综述) 调查研究(学校教师教学素养的状况、教师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现有效果分析) 实践研究(不同方式、内容活动方案的设计,形成案例;制度建立、反馈与调整,形成机制) l 研究过程: 2008年1月 梳理师资队伍现状;梳理资源已利用现状、畅想可利用程度。 (各路调查问卷和座谈,掌握一手资料) 2008年2月 情报资料搜集,形成情报综述。 2008年3月 组建不同研修共同体,设计不同活动方案(专业素养含义理解) 2008年3月至6月 方案实施 2008年7月 专题研讨:机制研究 2008年8月 调整共同体,继续设计活动方案(进行部分活动展示) 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 方案继续实施 2009年3月至6月 1、撰写案例,总结梳理规律 2、机制修改 2009年7月至12月 成果展示设计与筹备 l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1)关键问题:如何拓宽来自多元人员的沟通渠道?(除了传统方式,可以尝试网络互动) (2)特色创新:通过此项目能够形成教院附属学校如何依托教院资源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特有的模式和机制,摸索一条多元参与、互惠共生之路,实现教师与专业人员共同成长的理想效果。 |
-6-
六、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经费、设备等 1、研究基础扎实:更名后这两年,徐教院附小全体教师已经充分体验到“受关注的幸福感”,同时也感受到不小的压力。我们牢牢抓住机会承担了许多实践锻炼工作,逐步树立起进一步发展自我的自信心。目前,各学科教研组在骨干引领下基本形成研究氛围,积极参与学校首届科研课题申报工作,打破了原先“任务布置”模式,努力开展“专题探讨”式研究。 2、外部时机成熟:学校与教师进修学院已经建立起紧密的关系,从院校领导到部门负责人之间能加强沟通,有意向进一步探索互利互惠的支持行动方案,推动学校进一步实现快速发展。 3、人员经费保障:本课题研究将组建的课题组主要人员均为全校各部门的负责人,由校长亲自领衔,教导处科研主管负责,其他成员具体落实。研究经费一定能得到保证。学校拟将此课题的研究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发展规划所描绘的蓝图,追求真正的内涵发展。 4、资料信息充足:我校图书馆积累了不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和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我校拥有装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网络信息资源为课题研究及时快捷查阅信息资料能提供极大的方便。 |
-7-
七、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
|
-8-
八、经费预算
1、课题经费估算(包括研究所需的出差、调查、实验、资料、上机和小型会议等,分项填报) 2、申请经费资助的数额、开支项目 资料:教师培训材料 500元 小型会议若干:500元 展示活动经费:1000元 专家指导、论证费用:5000元 |
-9-
申请人单位意见 此课题的研究非常重要!以此为抓手,我校将进一步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突破寻求教师进修学院等外力的帮助与支持过程中的许多瓶颈问题,努力实现发展规划所描绘的蓝图,追求真正的内涵发展。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章) |
鉴定组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