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年校庆|(一)我们的校史——《喝水不忘挖井人》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22-01-22


01.jpg



  【红色故事叙述】


  1912年的长桥镇位于当时松江县边远之处。镇上要开办学校,那真是一件难事。由于历任县教育局局长不愿拨款,校舍只得借用长桥镇南裴氏民房二间,定校名为松江县莘庄乡长桥镇小学。


  1918年,松江县劝学所所长推荐沈式寰先生负责办校。沈式寰先生成了学校的创办者,也是第一任校长。沈式寰1897出生,江苏松江人,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33年,学校更名为松江县立长桥小学。当时教育局力主乡校不可偏废,应同城乡配合发展,沈式寰积极争取松江教育局拨款千余元,筹建一所完全小学新校舍。当时长桥小学建屋十八间,包括礼堂、教室、办公室。从购地起至建成,前后不足六个月。


  其实当时沈式寰先生正任教于江苏省立松江女中,日常教学已很繁忙。但是为了让学生搬入新校舍。沈先生仍抽时间主持督造,筹款筹料。校舍工程较大,当时教育局的拨款远远不够,在上级没有再追加拨款的情况下,沈式寰先生四处奔走,筹款筹料,向本地附近泰山、大中、东南等砖瓦厂分别募赠砖瓦,虽然这样,但还是缺款颇巨。最后,他的父亲从自己独资的商店里拨款千元,并由沈式寰教薪节余捐垫,工程才得以继续。在建校舍时,举家出动。沈先生的二儿子还在建校舍的过程中不幸殉职。经历了重重磨难,新校舍终于建成了。


  1935年,为适应学校的不断发展,沈式寰先生为了方便孩子接受教育,准备开办寄宿部。因资金短缺,是能求得华泾人刘三的帮助。


  在建校史上,刘三先生的功绩不可磨灭。他别署“江南刘三”。上海华泾人。1930年初东渡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办的革命组织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持志大学教授。刘三为进步文化团体南社社员。诗书双绝。其诗含蓄精深、雍容典雅、格调高放;其书功力深厚、潇洒自如。


  得知沈式寰先生筹建长桥学舍,刘三极力支持,发起书画义展,自己参展的楹联、条幅、扇册等书法作品独多,陈列于新松江社,三日卖尽,所得悉数捐助,并欣然为长桥小学的新建教学楼题名“学海楼”。


  1936年,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入侵,松江县城沦陷,县署内迁,补助费无法领到。书画会未能再举,沈式寰向松江典业银行借款艰难维持。


  1942年,沈式寰先生在斯盛中学任教导时,因宣传抗日,为日寇所捕。幸旅沪同乡多方营救终获自由。沈式寰一生简朴,奉献教育,长桥乡民至今感其恩德。



微信图片_20210320102408.gif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