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做家长
作者(来源):网络摘录    发布时间:2007-12-12

 

 

            ——访《当代家长》丛书总主编、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

        21世纪的家长大概是最难当的。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不仅要开发孩子的智力、想让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等综合素质,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了多元化、全方位地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培养,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恨不得把自己“锻造”成为教育、心理、艺术、启发思维、开发智力等方面的专家。但实际上,相当数量的家长中又普遍存在着“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在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一周年之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推出一套《当代家长》丛书,中国教育报记者杨咏梅专程采访了该丛书总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

        记者:听说您主编《当代家长》丛书前进行了一次很有价值的调查,对当前家长最关心、最忽略、最困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这次调查反映出当前家庭教育的哪些现状和特点呢?

  詹:丛书编写前,我们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广西、四川等十几个省(市、区)17个实验区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45份,统计结果表明:在孩子成长的做人、求知、健体、健心、审美、实践、创新、生活八大素质中,家长最关心的前三位是求知(85.95%)、做人(83.67%)、健体(41.35%);最忽视的前三位是实践(40.86%)、创新(39.24%)、审美(36.80%);最困惑的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面对孩子,感到束手无策”。

  家长们普遍忽视实践、创新、审美教育,说明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误区。一是思想上的误区。家长都希望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社会地位相对高点,经济收入相对多点,千方百计想让子女出人头地,而不想让其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建设者。家长的心理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人人都只想索取,不想奉献,而且不能以平常心对待人生,那这种思想就潜在着严重的危机了。

  二是认识上的误区。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家长们,素质教育的思想还没有深深触动家长们的心灵。他们还停留在让孩子学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应试教育桎梏中,把考名中学、名大学作为惟一的教育目标,尚未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综合的、能动的主体,人的各种素质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而实践才是教育和学习的最终目标,创新才是孩子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审美才是社会文明和谐、人生幸福快乐的关键。

  三是行动上的误区。目前,家长们普遍舍得智力投资,重视子女学习,这是好事。但是,他们一味追求高分数,如每天晚上请家教辅导,星期六、日补课,寒暑假上各种培训班、强化班等,把孩子禁锢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中,忽视了孩子生活的全面性、丰富性、能动性,不仅不利于孩子多方面的获取知识,锻炼思维,不利于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而且就学习课本知识本身而言也是低效的,因为这种疲劳战术很容易使孩子身心疲惫不堪,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甚至会产生逆反、恐惧心理。所以家长们应该少一份强制,多一份引导激励;少一份限制,多一份宽松自由,给孩子一个主动成长、自我教育的空间。

  记者:家长们最困惑的是“逆反心理”、“心灵沟通”、“束手无策”,这表明家庭教育中丞待解决哪些问题?

詹:这表明家庭教育中必须解决好四对矛盾:一是高期望与低实现的矛盾。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充分了解孩子,为其制定的目标要切合实现,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梯度,可望且可及,正如俗话说的“跳起来摘果子”。如果目标偏大、偏远,就会使孩子望而却步。加之家长的跟踪检查、唠叨,更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便形成了孩子觉得家长给自己出难题,家长觉得孩子不努力,辜负自己苦心的恶性循环。所以早在“九五”期间,我们就提出避免“高、大、空、远”,力求“近、小、实、亲”的主张。

  二是情感关怀与行为苛求的矛盾。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家长们对自己惟一的孩子在物质上的投入越来越大,情感上的关怀越来越多。但同时,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任务过重,要求过严,很多情况下超出了孩子的承受限度,使孩子感受不到这种关爱的温暖和快乐,品尝到的只是苛求和压力的苦涩。所以,家长不仅要拥有爱孩子的感情,而且还要讲究爱孩子的方法,变疼爱、溺爱为关爱、巧爱。我们始终主张把孩子看作教育的主体,让孩子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变“要孩子做”为“孩子要做”。

  三是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的矛盾。家长习惯于做纵向比较,往往用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教育子女,不厌其烦地陈述自己年轻时如何好学上进,吃劳耐劳,条件如何艰苦,自己如何懂事,进而责备孩子们“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不体贴父母”等等。而孩子们则习惯于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做横向比较,如追名牌、高消费、高享受等等,部分孩子甚至会埋怨自己的父母没本事、少能耐……鉴于此,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择其善者而引导激励,尽量少用时过境迁的道理和事例。

  四是家长知识观念陈旧滞后与孩子知识观念超前的矛盾。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和程度的提高,孩子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而家长们则由于工作负担,家庭生活压力,固有模式惯性等因素而远远落后于孩子们。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还认为孩子永远长不大,老想教导、教诲他们,把自己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孩子,把自己的知识方法传授给孩子,孩子就会认为父母过于保守、落后、陈腐、束缚自己的发展,老想摆脱父母约束,自由地生活与发展。这种情况往往会令家长束手无策。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与“面子”又,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从而更加激化了亲子矛盾。所以,父母必须学会“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虚心学习孩子的优点,与孩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记者:曾经听不少老师用“520”的说法抱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比学校教育相对滞后,甚至有较大反差的现象,这种滞后和反差体现在哪些方面?

  詹:这种滞后和反差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方面。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所以,社会上还有些悖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并可以因此而获得现实利益。在这种行为面前,严守道德规范的人有时就会吃亏。有些家长往往夸大这一点,把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行为灌输给子女,其目的是生怕子女吃亏。学生的思想普遍是单纯的,他们接受的系统、规范的教育一般是合乎道德规范的,因此在那些见利忘义的非道德行为面前,便显得缺乏防范自卫能力,往往容易吃亏。此时,若不及时引导,往往会使学生误认为学校教育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生活脱节。在家庭、社会的双重影响下,学校给予学生的科学、规范的教育影响往往会大打折扣。所以,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先教育好家长,使家长能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共同培养“四有”人才。

  记者:面对林林总总家庭教育的经验和范本,为人父母者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态?

  詹:俗话说:“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管”与“不管”,关心呵护与严格要求,都是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必须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等特点,因材施教,客观对待,适度要求,既不可放任,也不可苛求,尤其是不能与别的孩子盲目攀比。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该管就管,该放就放;管时会管,放心会放;第三,要立足于孩子的实际,以孩子的成长为着眼点,把别人的经验,书本的知识作为参考借鉴,千万不可套用别人的教子经验生硬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记者: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必须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先导,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当代家长》丛书的家庭教育新理念吗?

  詹:为了帮助和引导广大家长接受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并将这些观念和方法转化为教育子女的具体行为实践,让孩子们真正受益,《当代家长》丛书中的《当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上、下册)提出了72个家教新理念,重点是让家长们认识到家庭教育中要树立新的儿童观、人才观、亲子观、评价观、教子观等新观念,应该平等地对待儿童,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教育他们。这些新理念都很具体,如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多“塑造”,少“改造”;要民主也要权威;言教、身教、境教结合;要竞争不要攀比;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要分数,更要分数里含金量;学历能力;培养“立体型”人才等。丛书总的着眼点是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孩子一生的发展,而不是着眼于一时一事,所以,立足点较高,着眼点较远,利于家长指导孩子全面、和谐、充分、健康地发展。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