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红色基因代代传”寻访活动前两期 --“国歌诞生”和“光影留声”之后,徐教院附小党团活动小组再次出发。第三次寻访活动,在五原路288弄3号张乐平故居展开了。队员们走近“三毛之父”,去寻找他的足迹,去发现他留下的红色基因。
“三根卷卷的头发,配上圆圆的眼睛,翘翘的鼻子,流浪街头却聪明机灵、乐观幽默。这就是张乐平画笔下的三毛。”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三毛”的壁画像。第一组成员洪岚书记情不自禁地给90后党团员和少先队员们介绍起漫画人物,“三毛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陪伴了我们这几代人的成长……”在“百年乐平”这个展厅里,70年代前后出生的老师们都饶有兴趣地当起了解说员,把三毛人物形象给自己带去的童年欢乐传递给大家。一组组生动的画稿浅显易懂,三毛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遭遇让队员们感叹不已。张乐平把对流浪儿童的担忧,把自身谋生艰难的经历,画进了《三毛流浪记》中,才有了反映流浪儿童和被压迫被剥削者生存状况的系列连环漫画。这部漫画在当时的《大公报》上推出,引起广大读者的极大关注,在社会上激起了更加强烈的反响。张乐平一生贡献于绘画事业,尤其在漫画上更彰显他的非凡造诣。他穷尽一生为艺术献身,深具爱国情怀,批判社会腐朽,把可贵的艺术基因传承给下一代,是一位值得敬重爱戴的优秀艺术家。
寻访的第二站是衡复风貌馆。衡复风貌区也是上海“文化心脏”,众多近代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生活。
走进场馆,一张标记着各式字条的“衡复记忆地图”惹人注目。墙面上展示了上海开埠后,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长衫、旗袍,礼帽、西餐菜单、西洋马车、电车、人力车,国泰电影院、上海大戏院等衣、食、住、行、文娱生活等的老照片充分说明了海派文化的生活方式。大家看建筑,读故事,听传奇,从一栋栋老建筑里品味文人留下的宝贵艺术作品。
此次寻访活动顺利完成,进行活动小结时,队员们有感而发。小他们一直认为,寻访活动顺利开展离不开出发前做的充足准备,比如上网查询资料,与爸爸妈妈一起提前学习了解,前往图书馆翻阅书籍,听爷爷奶奶讲讲过去的故事……。
五(1)班的小吴同学说,通过寻访活动,认识了张乐平爷爷和他的孩子三毛,了解了旧社会流浪儿童的苦难经历,看到了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种种卑劣行为……这一切让她感受到现在的生活无比幸福,懂得了“珍惜”生活的真正含义。
四(1)班的小胡同学也忍不住感慨,寻访活动让他发现在徐汇区的武康路一带,曾经居住过不少各界文人。他们在这里生活与创作,把生命时光与优秀作品一同留在了这里。今天,踏着文人足迹,参观故居,观摩影像资料,感受到文人那股创作力量。在自己的时代留下优秀文化,有我们学习与传承。
党团员们在这次“红色基因代代传”寻访活动中,以“名人足迹”为主题,欣赏张乐平的作品,阅读衡复风貌区的一座座老建筑。大家在寻找上海历史,领略海派文化风貌的同时,更体会到现代生活的安全、便利、文明、和谐……这些元素组成了满满的幸福感,令人更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