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太极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3-01-05

   

    太极拳创造原理,系依据我国不败之大道而成立。孔孟以之用以心战,鬼谷用之以为口战,孙武用之以为团体战,张三丰用之以为个人身手之战。上列四者所用之工具,虽个个不同,而内中之原则系一致。故此拳不论学自何派,习之何人,多几着、少几着、高身段、低身段、或大圈、或小圈均无不可。如果能根据内中原理、而不丧失其精神均可收同一效果、以达到成功之地步。此项精义以太极拳谱之行功心解及太极拳专论强为准则,此二者一为练习之用(修正),一为技击之用(治人),凡习太极拳者,均不能离开此谱而另辟其说。能一切动作与拳谱有几成相似,即可呼之为几成太极拳,倘如完全抹杀、一切置之不顾,、即或技击相当、也只能称之为某一种拳则可,而不能称之为太极拳也、惟拳谱之篇幅甚繁、求其足以代表此拳之全部精神而显明,确实其意义则不易选定,且练习不尽为知识分子,则对推拳谱之曲解及违反其运技之处在所难免,兹以练习之余将拳之精义编为二项,一为练习时九项原则,二为技击上九项原则,果能把握此项原则比照意义逐一校正,各就个人需要,专心一致,实习一项或二项并习,则事半功倍,自不致有掘井不及泉之患。

    太极拳练习九项原则

    (一)运动抽丝太极命名之本

    太极拳所有动作均以顺逆不同动作代表之,抽丝者旋转之来复线也。抽丝之根起于脚跟及腰脊而形于手指,经过全身九节,毋使有断续以引之,发劲可断续,抽丝之运动则不可有断续。举凡一切太极拳名之动作,非双顺既双逆,或一顺一逆,如果有一动作 ,既非顺又非逆则此动作为直劲,不得称之为太极拳拳运动。

    虽然顺逆抽丝为二,内中方位与形势则有十,既大小顺逆,里外顺逆,进退顺逆 ,上下顺逆与左右顺逆是也。

    拳谱云:运动如抽丝,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

    (二)源动腰脊一动全动之本

    腰之动为平行动之根,脊之动为竖行动之根。如求一动而全身均动必须联合腰脊以动之。因为太极拳所有动作均须以45度左右,联合腰脊以动之,因此动作于手足身方面,均易运行顺逆抽丝,而全身关节如踝、膝、胯、腰、脊、肩、肘、腕、拳之九曲珠亦联带为之伸缩而动,所以由脊背不可由胸腹是之谓节节贯串。如不由腰脊发动,则都系一部分动作,其他部分不过随之而行,非太极拳之所谓动而也。

    拳谱云: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腰脊为第一主宰,命意源头在腰脊,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垂直走,平行走,不能全身俱动。

    (三)折叠转换相连不断之本

    折叠在手,转换在腿。折叠者每一动作至尽头时,既以折叠接之。一折一叠及延长其动于此,一动作不断,如此一动作,欲往上则寓下折叠之,往左则寓右等等。折叠之,则其动可以相连矣!且接头处亦须抽丝而非直接与硬接之也。转换者意义及手同,既在迈步之先,无论前进、后退必须转换其步法,以顾盼左右之,如此所迈方不致直进硬退,而腿内之劲乃能沉着稳定而不断拳谱云: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四)身肢拔长产生掤劲之本

    太极拳自始至终无论动静时均须有掤劲,如在某一动作过程中失去掤劲,既谓之缺陷、既所谓病。有掤劲既有弹性,无掤劲既无弹性。弹性生长于肢体之拔长,如弦在弓上、而生弹性之比。用此太极拳练习时,全身与四肢均须有拔长之规定。

    一、沉肩垂肘乃手之拔长

    二、含胸 拔背中部拔长、与虚领顶劲顶部拔长、气沉丹田下部拔长、三者连贯如一、及身之拔长。

    三、开胯曲膝以抽丝、乃腿之拔长,惟拔长而有弹性是之掤劲。

    四、 掤劲方位有八

    (1)向上向外运动,呼之为掤劲

    (2)向内逆行之掤劲、呼之为履劲

    (3)向下粘沾之掤劲 、呼之为按劲

    (4)双手掤劲内合呼之为挤劲

    (5)双手掤劲向外呼之为采劲

    (6)掤劲急速弹出呼之为挒劲

    (7)手出圈外以肘救将弹出之劲呼为肘劲

    (8)肘出圈外以身救将弹出之劲呼为靠

    归纳八门之劲均系一掤劲,不过方位与作用不同而异其名耳,所以太极拳练习,必须在全身拔长以练之。呼之为松开及太极拳独一无二之劲也 .练习时如鼓劲则身肢缩短,与太极拳之拔长相反,及区别其他拳术之劲也。因此太极拳之运动时必须将此八门之劲,藏于身肢内以运动之,如某节有缺陷,既某处无掤劲,如果内中空空无有,何能称之为有弹性之百炼钢,何能号称八门五步之太极拳者。

    拳谱云:运动为百炼钢,满身轻利顶头悬,精神能提得起,则无滞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五)立身中正支撑八面之本

    惟立身中正乃能各方兼顾,为此全身四面八方含有掤劲之功用。如前俯则后无掤劲,左斜则右无掤劲,如此类推。倘某一处无掤劲,则某处有缺陷,此处既为弱点,失其太极拳圆活之意矣。惟运动时身体转换甚繁,难免因扩大收放,腰之上或稍有偏倚,但腰以下至尾闾一段,则无时不中正,此段如不中正,则将发生弹性之根据失去,全身一切蓄发均不可能矣。

    拳谱云:尾闾中正神贯顶、腰如纛,毋使有缺陷处。

    (六)划分虚实上下相随之本

    拳谱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有此一虚实,上下相随人难侵,意气更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凡能转换灵活而不滞住一点者,内中必须有虚实之分,太极拳练习时,先求分清大虚大实,次求小虚小实,至虚实只有微末之分。比如身重百斤,先求二手二足二十、八十之分,次求三七或四六。于至五十一比四十九则更佳。盖虚实愈小,则变换愈速。双足分清虚实,已有习惯后,最后求手与足之虚实。凡手之上掤为虚,下沉为实。如右手虚时,左足必实,右手实时左足必虚,以太极拳每一姿势,手之变换虚实无已,而足也随之而调换,是谓上下相随之动,如此久久行之,意气也随之变换圆活而有虚实,惟上下相随、乃能调正其劲于正中,而不偏于一偶,此上下相随之所以特别提出,非有相当时间练习与校正不易至此境也。

    (七)沿地铲出迈步猫行之本

    迈步如猫行,及指猫捕鼠之迈步,以足铲地前移,而图接近目的,并非喻其轻微。如沿地铲出并能跳动其足跟,则证明为弹性的迈步,可谓恰到好处。如加重铲出则生滞,提空迈步则生浮,均非太极拳之步法。凡太极拳之迈步,以虚迈步至地点再转为实。转时亦抽丝行之,则顾盼自在其中,万不可以直进,直接以蹈,上身太极、下身则否之病也。

    (八)曲蓄九节开弓发劲之本

    凡欲发劲必须加大其弹性,加大弹性之法,乃曲蓄其劲。蓄得紧、则发得脆。蓄者必须九节齐蓄,以脊为领导,蓄非直蓄。身手足亦须以抽丝旋转蓄之,其蓄行之松。感受压迫时,可顺以蓄之,或逆以蓄之,蓄得满后,微转方向,由脊脱扣以发之,则发时乃九节齐动,而发于一点。所发之劲,中正不偏。发时精神上须将其劲侵入物内之概。有如箭着箭靶之势,则其势乃沉着松净,全部达于一点,不致留于之身。发时以一方为主,其他之手为宾。用太极拳之发劲,双手均顺,同时间向相反之方向以发出,故须宾主之分,换言之发劲之手亦须虚实也

    拳谱云: 劲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发进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蓄劲如开弓,发劲如如放箭、力由脊发、收既是放。

    (九)神气鼓荡以心行气之本

    凡太极拳运动,必须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不绝是说相连不断,滔滔是说波涛之起伏不已。由姿势起伏、可影响精神鼓荡,可使一切姿势均有起伏,此须起伏,必沉着起伏,否则飘荡。不能驱使其气敛入骨髓,以加强弹性,如空心橡皮管,必须贯之以气乃能宏大弹性也。

    气受精神指挥,乃生理现象,若经常在顺逆姿势下锻炼之,则气能迅速受精神之所指,而普及全身及内脏之不随意肌,为延年益寿之根基,故练习时必须提起精神,使意气调换灵活,如车轮之旋转为必要,而后无微不至,以提高健康

    拳谱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方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逆,方能便利从心,毋使有凹凸处,如长江滔滔不绝,劲如江河气如车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