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建设中期回顾
作者(来源):徐教院附小    发布时间:2010-12-07

凝神静气,共绘蓝图

——徐教院附小语文重点学科建设三年规划暨中期回顾

 

2005630学校由原长桥小学更名为徐教院附小。两年多来,倍受局领导的关怀,其间专家们多次莅临我校指导工作。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更能感受到的是高、闵两位老师不遗余力地帮助,手把手地扶持,使学校语文学科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了教院的强大支持,有了教师的众志成城,我校决定将语文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并制定了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总目标 + 具体目标 <>

一年来,我校语文大组围绕校三年建设目标,以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作为切入口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活动,为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达成三年目标奠定基础。现汇报如下:

(一)多管齐下激发内驱力,努力打造敬业乐业的团队

教研组作为一个团队,没有敬业向上的精神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三年规划中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打造一支热爱语文、热爱语文教学,能够共同协作的教研组队伍。否则,所谓肯钻研、善研究,具有具有较高素质水准的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终将沦为一句空话。

1.目标驱动,明确发展方向应该说,学校发展的前景,是教师为之奋斗最大的驱动力。学校让每一位语文教师清楚地了解其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意图:我校将用三至五年的时间通过“实验”驱动,把更名后的学校办成管理科学、理念先进、机制灵活、队伍优化、特色显现、质量不断上升,在徐汇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是十分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学校又要求每一位教师能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对自己的教学状况作恰如其分的剖析,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相应的《个人教学状况自查表》,制定切合自身发展的《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明确每一阶段努力的方向,需达成的目标,以便及时检测自己的工作成效。这样,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教师漫无目标的情况下被动参与,主动地将自身素养的提高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

2.效率驱动,推进有效教研。为了改变一些教师沉溺于繁琐的教学中,缺乏思考的现状,教研组提倡以“共享资源、同享智慧、协同工作、和谐发展”为宗旨,创建和谐进取的教研氛围,坚持个人努力与团队智慧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团队力量,有效开展各类教学研究活动。

在这方面,我们思考将通过网络平台的构建,促进有效教研的多元化发展。语文组在过去的一年中通过团队力量开展了有效集体备课、有效练点设计的研究,并着手建立校语文资源平台,其间包括了教案设计,教学媒体,课前预习导读、课后练习设计,资料库及教学论坛等。通过这一平台的建立,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成果,体验共享合作后减负增效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个体研究在集体认可中的成就感。当然,这一切还刚刚起步,不够完善,之后我们将通过后期的建设,增加教师培训、学习资源等项目,并尝试开展校区间远程教研活动,拓展教研活动的时空,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同时我们将通过校园网学生课业评价数据系统,为教师自我专业评价提供客观的数据资料。

3.问题驱动,开展课题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如何通过科研来切实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愈发显得重要了。为三年规划的启动,我们已作了必要的铺垫,尤其是一些科研项目也正在行进中。零七年起,校首届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工作全面启动。伴随着科研的纵深发展,我们更愿意教师们把研究点切入到身边的困惑点,疑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们从身边的问题出发,确立小课题,如涉及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低年段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倾听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等,涉及有效学习方面的《三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设计的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练点的案例研究》、《中高年段语文统整教学的研究》等。在这三年中,学校将本着“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问题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宗旨,倡导“草根化”科研,沿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务实之路,把语文教学中的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以课题研究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促进教师素养及能力的内涵式发展。

4.价值驱动,培育发展沃土。为每一个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沃土,从而打造成功乐业者是学校倡导的理念。事实上,只有当所有的教师都能参与到教研组的研究中,并能在其间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教研活动方能事半功倍,富有实效。因此,必要的舞台搭建是不可或缺的。让不同的教师在不同层面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样,良性竞争也能促使更多的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轨道,进而将自我价值的实现转化为团队价值的实现。

为了使新课程新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实践,我校目前的二(3)班作为试验班参加了市语文课题小组研究。执教老师定期参加市区的教学实践与研讨活动,并将课题组研究成果带回学校,彼此共享。在市区教研员的共同指导下,课题组的教师快速成长,该班语文老师荣获07年青年教师课堂评比二等奖。与此同时,结合“三奖”评比活动,我校在以往听评课的基础上,还开展了说课,当场答辩,网上提问解答等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舞台,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教师的综合素养,0607年度我们共有三位语文教师分获育人奖、骏马奖和耕耘奖。

我校语文教师还多次承担了区里的说课和研究课任务,老师关于第五册、第七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说明,《田纪赛马》、《起死回生》、《新年的礼物》、《家是什么》等教材分析及教材设计的介绍,老师执教的《埃及金字塔》和百课结题展示课《走完长征的婴儿》,至今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他们自身留下了可贵的教学财富。

 

(二)多元研修共同体的建构,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每一行都提爱岗敬业,但其敬业本质是不同的。教师如若不会教书育人,其爱岗敬业终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团队中的舆论导向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强化教师的业务素养,将灵动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作为优质教学目标,将教师的敬业与教师的教学素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一目标的达成我们计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业引航,共谋发展

1. 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有效促进内涵发展。

教师发展的关键在于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这种丰富和提升需要依托专家的引领,注重纵向的理念更新,注重反思自身行为。

学校更名不久,我们便请来了原上海市教研员李静艳老师就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系列讲座——《渗透课改精神,构建效益课堂》,《如何有效备课,正确撰写教案》,《语文教学案例研究》等,教师们零距离与专家接触,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困惑,研究教学中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如何关注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又推出了同听共评一堂课活动,特请老师两周一次进行现场指导,由各年级的执教者说课,上课,反思,其他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开展听评课工作,并在专家点评的基础上,再执教同一堂课。同堂课的反复教学对比,使得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素养得到快速提高。

同行间理论的相互交流,课堂实践的彼此切磋,也是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自学校更名后,我校与高一小学结成姐妹校。校际间多主题,多形式的联动,也使教师们受益匪浅。高一小学以“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为主题的专题活动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活动由陆敏老师执教的一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拉开序幕,接着由教研组成员介绍他们学校关于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一系列做法,最后由两校教师提问,执教年级组即兴解答。我校则以三年级的单元整合教学为研究主题,先由三年级组教师介绍第五单元整合教学的设计方案及意图,并由阮晓红老师执教《令人神往的日内瓦》,接着由李静艳老师做点评,最后是两校教师就整合课座谈交流彼此的做法,共享智慧,协同提高。作为两校联动的顾问,老师还身先垂范,亲自执教《树袋熊的故事》一课,让两校的教师在惊叹老师精湛的课堂设计,深厚的教学功底的同时,更多的沉浸于自身的教学反思之中……同样,作为顾问的朱丽春老师也多次参加了联动活动,点评教学过程,提出研究方向。应该说,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动下,教师的内涵正在逐步增加。

2. 专家会诊,问题研究,显著提升专业水平。

作为教院附小,我们有幸拥有较多的机会借助教院力量邀请教研员走进课堂定期“会课”。每学期,老师、老师两位教研员会对我校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全面摸底,真实客观地掌握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诊断问题的同时一起思考解决对策。

例如:老师在学前教育的听课中发现教师关注知识过多,忽略了学生习惯的培养,这样极有可能给后续学习埋下隐患。教研组便将此作为课题,研究在起始阶段,语文教学中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如何在课堂中将学生的这些习惯培养渐次有序地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并尝试通过读读儿歌,贴贴粘纸,评评榜样等这个年龄孩子喜欢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复现,加以巩固,使之真正落到实处。一段时间后,当老师再次进班听课时,对该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表示了极大的肯定。

同样,老师在听中高年级课时发现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偏颇,还有一些教师对区里的研究课不甚理解,盲目套搬形式,急于走教学过程,却忽视了形式背后真正的教学意图,自然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指出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解读文本,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有机融入到知识与技能中值得深度研究。高、闵两位老师亲历课堂,借班为老师上了《鸟的天堂》、《律师林肯》、《狼和鹿》等实践课,让教师切实感受到高效课堂的创建源于对教材的正确解读,源于对课堂有效练点的精心设计。据此,我们教研组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有效练点的课例研究,并希望通过“有效性”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在专家坐堂会诊开出良方的同时,教研组更关注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审视,强调问题的发现,强化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利用平台,写下教学疑惑,彼此真诚解答,共享研究成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专家指导,潜心钻研,努力打造乐研肯钻的科研队伍。

前面已经提到,学校的各类科研课题已经启动。伴随着三年规划的启动,科研工作已由原来点上的工作,逐步铺开,成为每一位教师科学指导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应该说,教师们在发现身边问题的同时,找到了课题的切入口。他们乐于实践,却缺乏理论知识的引领,苦于科研能力的匮乏。本学期,我们非常高兴地请到了科研室的两位老师——杨向谊,杨姣平老师。九月,杨向谊、杨姣平老师冒着酷暑,风尘仆仆来到学校,就科研课题逐一分析,落实。之后,杨姣平老师又来到学校做了专题讲座。近期,杨相宜老师又专程来到我校倾听老师们研究过程中的困惑与产生的问题,做了相关的解答,并指明了下阶段的工作重点。

第二阶段:实践生成,反思建构(行进中)

1.与专家联手,打造教师“三级”梯队。即“名师”、“优师”、“青师”,分层培训,全员提升,为每位教师创设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促进不同梯队教师不同程度的发展。

2.与专家合作,开展“参与体验”式校本培训。尽可能地创造时机,让教师与专家、教授一同置身于教学实践中。在体验参与、交流分享中反思教学行为,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实现自我提高。

3.与专家同行,提供更多学习进修切磋的机会。在现有与高一小学联动的基础上,继续并深化联动的深度;走出校门,与专家并肩同行,在先进教学理念学习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加强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最后就三年规划中提到的“夯实管理流程,构建高效课堂”也作简要汇报。

要创建高效课堂离不开日常工作扎实有效。只有每一位教师都能按流程规定认真完成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方能真正做到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这一年来,教研组首先从备课入手,渐次夯实流程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以备课为例:

1.讲求规范,块面清晰

首先,规范的备课,包括课前预习(准备),教案,课后练习及反思。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其次,要备好课,功夫重在“备”上,备教材,备学生,还得备备教师自己。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思考怎么教最合适。

2.务求实效,细化流程

我校之前已采用了集体备课的方式。应该说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新课程也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但是以往我们集体备课更多地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很少顾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展现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这样长久下去,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我校语文组将在专家的引领下,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备课流程的细化,形式的转化,要求的明确化有效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使得集体备课在发挥集体的智慧,碰撞更多的火花的同时更好地体现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1、重难点的教学内容都必须经集体备课研究后进入教学实施过程。2、集体备课的时间及人员参入通过制度加以保证。3、集体备课的每一阶段要有明确的研究主题。4、每一次集体备课必须有中心发言人。

具体的备课流程为:

 

 

确立课题

组内讨论

确定主讲人(形成初案)

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

教学实践

课后反思

二次修整

考核评估

 

 

 

 

 

 


当然,目标的适切性,教材的把握度,练点的有效性,提问的规范化等等诸多方面,我们还将在备课的基础上通过上课,作业反馈作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进行学生评价的研究,凸现新教育形势下,对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评定,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落实。“备课-上课-作业-评价-辅差”流程管理将逐一得以夯实。在活动中,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螺旋提高。我们希望通过三年的努力,逐步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按流程规定认真完成教学工作,力求做到规范、有序、科学、高效。

 

以上是我校语文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及中期小结的汇报,我们还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事态的发展,及时修改或调整方案,使之朝着预设的目标前进。

关闭窗口